Home / Series / 香港故事 / Aired Order /

All Seasons

Season 16 - 師徒故事

  • S16E01 粵菜廚師

    • May 8, 2014
    • RTHK

    生命中我們總會遇上不同的人,其中有些會對我們的人生有不同程度的啟發,我們或會稱他們為師傅。今集「香港故事」由充滿懷舊情懷的上環開始,看看一位廣東菜師傅如何把屬於香港的味道傳承下去。 甜師傅(黎有甜),1967年入行,由「打雜」開始,成為大師傅、食店東主,他對廣東菜的熱情一直沒有減退。為了好好保存傳統粵菜的精髓,他適心訓練徒弟,希望在退休後,亦有人能繼續傳承自己所學。 廚藝能夠有徒弟傳承,而甜師傅的手藝亦令不少人回味。好像他所煮的太史蛇羹,便勾起了江太史孫女,江獻珠女士對家族味道的思念。廚師不單為我們傳承了菜式的製法,同時保留了屬於我們的味道。一種味道可以令人懷念一世,往往因為食物連結了記憶,而將舊有的味道傳承下去,也正好保留了大家的回憶。

  • S16E02 大戲人生

    • May 9, 2014
    • RTHK

    文千歲,四零年出生,一位已達從心之年,年過七十的粵劇老倌。黎耀威,二十六歲,一位八十後粵劇新秀。兩師徒的緣份始於文千歲(華師傅)開辦的粵劇學院。 由於學院歡迎在職的粵劇青年演員免費進修,阿威從06年跟華師傅學藝而結緣,而且勾起阿威正式斟茶拜師的願望。 2011年3月,華師傅與師母要告別香港粵劇壇,移居美國。在學院師生告別演出的晚上,阿威把握機會,守在虎度門看師傅最後演出的幾段折子戲。師傅教導過做戲做人的態度,他不敢忘記,穿上師傅傳承的戲服行當,繼續在粵劇路上奮鬥。

  • S16E03 紋身‧自我態度

    • May 12, 2014
    • RTHK

    聽著摩打發出頻繁的聲響,刺針高速的震動,墨水從針刺進皮膚,痛楚過後,這個紋身圖案便會永遠的伴隨著你。亦因為紋身是一輩子的東西,所以紋身師的工作講求絕對的責任感。 紋身師Gabe自少熱愛紋身,任紋身師已超過二十年,他指現時的紋身文化已今非昔比,紋身者選擇紋身並非單純以美觀方面去衡量,對他們來說,紋身會是紀念一些人和事的一種特別方法,每個紋身圖案背後,都有著不同的紀念價值。 徒弟Jimmy跟隨Gabe學藝接近兩年,他認為學師的階段必須把尊嚴放下,即使他有一定的畫畫造藝,要將畫畫技巧附於別人皮膚上,又是另一種的學問。

  • S16E04 攀上愛

    • May 13, 2014
    • RTHK

    人生中的師傅不一定是高高在上的長輩,有時候朋輩間或是我們身邊的親人,都可以成為影響我們生命的師傅。 蔡舜玉(小玉)熱愛攀石運動,曾經是香港出色攀登運動員,影響她至深的師傅,是一直與她並肩作戰的丈夫──鄧志來(阿來)。一對關係最為親密的師徒,為著共同的興趣與目標刻苦訓練,挑戰一個又一個難點。 今天,阿來與小玉雖然已經退?,但依然對攀登運動不離不棄。阿來主力培訓香港代表隊隊員,其入室弟子黃嘉欣更承繼了師傅興趣多樣的個性,對一切關於攀登的活動都感興趣,當中就包括歷史悠久的長洲「搶包山」比賽。原來「搶包山」的技巧與攀登運動中的速度賽技巧相類似,一個傳統的活動與一種充滿爆炸力的運動,原來可以有著很微妙的關係。 另外小玉就專注訓練小朋友,希望通過刻苦的訓練,培養出小朋友堅忍的個性,就算未必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獨當一面的運動員,但至少在人生路途上也學會不怕接受挑戰,努力面前。

  • S16E05 擂台上下

    • May 14, 2014
    • RTHK

    黃秉基,四十九歲,熱愛打擂台,擁有五條金腰帶,是拳王級搏擊好手,早年拜吳永皓師傅門下,學習國術俞家雲掌,其後轉型自由搏擊以至泰拳,南征北討,建立不少戰功。吳師傅評他為具聰明打法的拳手,評估對手準繩,並懂得運動力學和時間差。 秉基三十三歲退休後,仍然心繫擂台,於泰拳理事會擔任公職,並在大埔設拳館,廣收徒弟,來投者有為強身健體,亦有部份為打擂台,希望揚名立萬,周明逵正是後者。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明逵雖然擁有天賦身材,亦對泰拳非常熱愛,惟擂台成績七戰皆北。師傅黃秉基針對其打法保守,欠缺狠辣,著他往泰國觀摩學藝,備戰四月廿一日的職業拳師賽,師公吳永皓探訪徒弟黃秉基時亦對徒孫明逵,給予戰術上的指導;其後明逵大婚,但這拳痴仍為拳館當教練,並為其徒弟張旭文參加新秀大賽備戰,結果旭文在明逵指導下獲勝,間接令黃秉基和周明逵這對師徒打了一口強心針。

  • S16E06 青衝歲月

    • May 15, 2014
    • RTHK

    李易達(Almond),六十後。二十四歲到美國馬房工作和學習,1995年在香港跟隨澳洲藉練馬師大衛希斯從事副練馬師工作九年,目前是香港二十四名現役練馬師之一。 楊明綸(Keith),二十三歲。自從十六歲成為賽事見習學員,直至獲得09-10年度冠軍見習騎師的榮譽,師傅李易達覺得他是同輩中的幸運兒,但是成功背後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騎師在比賽中與對手直接競爭,也是一種附帶危險的工作,因此師傅要求Keith要抱有專業而嚴謹的態度。縱然只是一個年輕人,Keith的工作所背負的金錢和責任也不是兒戲。 Keith喜歡馬匹,也喜歡競賽勝利帶來的滿足感,他相信自己找到真心喜歡的工作。畢業在即,將來當他成為合格騎師,便要獨立管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能否繼續嚴守紀律,能否抵受周遭更大的誘惑,才是真正的人生試鍊。

  • S16E07 臉上的藝術

    • May 16, 2014
    • RTHK

  • S16E08 臉上的藝術

    • May 16, 2014
    • RTHK

  • S16E09 延續美麗

    • May 19, 2014
    • RTHK

    今年80多歲的張景華伯伯,自小鍾情於中國工藝品。成年後,利用工餘時間學習陶藝,對藝術的熱情自此一發不可收拾,更成為尖沙咀星光邨的第一代中國工藝表演者,除了自己做陶瓷外,並兼營中國古董、工藝品買賣生意。 出於對藝術品的珍愛與尊重、對中國工藝的一份感情,張伯伯更自學復修中國工藝品及傢俬等。張伯伯自喻為醫生,能夠將一件破損的工藝品復修好,就好比救活了一個垂死的病人,讓他得以重生。 張伯伯的女兒Celine,自小旁觀父親對工藝品的熱愛、投入,眼見父親可以為修復一件物件而廢寢忘食,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覺間亦對中國工藝品產生感情。Celine形容父親看著工藝品的樣子,就好比小孩子面對自己心愛的玩具一樣。看到父親能夠享受「簡單的快樂」,令Celine在十年前開始接手打理父親的古董傢俬生意,並承傳了對藝術的堅持,對物件的珍惜。 抱着同一份執着、同一份堅持,一代傳一代,父女兩人合力讓美麗延續。

Season 17

Season 19

Season 20

  • S20E01 戲院里

    • April 24, 2013
    • RTHK

    不少港人,多多少少也有過類似經驗:看完電影後,將戲票珍而重之的收起。 今天的電腦戲票,像施了魔法一樣,戲票上的資料,跟時間一起消逝,就如已消失在人海中的中環戲院里小巷,大眾對戲院的記憶亦變得模糊......但昔日的戲票,人手蠟筆圈劃,歷久不衰,反而勾起不少人的寶貴回憶。 戲票收藏家劉銓登收購的第一張戲院戲票:1955年的太平戲院戲票,不單喚起了他孩童時代扯衫尾入戲院看影畫戲的回憶,亦開始了他瘋狂收集戲票及戲院資料的行為。他收藏的戲票過千張,最早的是1935年第一代「皇后戲院」的兩毫戲票、最有紀念價值的要算是日治時期「娛樂戲院」的20日元戲票......看著他這些珍藏及與各式各樣與電影相關的物品,能讓我們一窺早期香港戲院的面貌。 至於電影愛好者黃夏柏,他珍藏的每一張戲票,起初只是他自己看過電影後的紀念品,直至幾年前,戲院逐漸從街頭巷尾消失的時候,他亦把握最後機會,慕名從老遠跑去造訪,那些舊戲院的戲票才是主菜,電影反而變成了甜點。從他對戲院的熱愛和認識,我們看到了八十年代後期香港戲院由地舖和大銀幕的格局,走進商場和迷你戲院的大潮流。戲院作為某一地區的地標,跟今天褪色的戲票一樣,慢慢被人遺忘。 至於已被淘汰的戲院大型廣告畫和報章上的戲院聯合廣告,亦令昔日從事戲院相關的工作者無限唏噓。 就讓我們從舊戲票開始,一起重溫及緬懷香港戲院的光輝歲月。

  • S20E02 日佔香港

    • May 8, 2013
    • RTHK

    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香港被日軍侵佔,這段時期俗稱「3年零8個月」。 研究「日佔香港」的學者高添強手中大約有300本當年出版的日本刊物。高添強指出,當年日本軍方控制出版界,這些刊物成為不惜工本的宣傳喉舌,美化其侵略行為。 林建強是警察歷史文物的收藏家,他的收藏品反映了當年日本侵華的範圍。林建強指出,當時的警察機構,基層警察會是當地人,但管理階層是則由日本人擔任。 日軍佔領香港時,嚴密監控市民,所有的民生活動,包括小商戶營業、搬遷、離港,都需要經過嚴格審批。收藏家協會會長唐卓敏收藏了各種各樣當年的申請表格,參看這些文物,或多或少可以了解當時香港市民的生活狀態。 為了防止情報流通,日軍亦嚴控郵政。收藏家鄭寶鴻指出,當年郵政局局長具有很大的權力,如遇到一些可疑的郵品,可直接到郵寄人家中搜查。 收藏家普遍認為很難找到香港淪陷的文物,不僅因為這時期很短,亦因為當年的市民很想忘掉這段苦難,因而銷毀相關的物件。今次藉著不同的文物,希望拼湊出當年的民生面貌,讓大家了解香港上一代人走過什麼的路。

  • S20E03 青春留影

    • May 15, 2013
    • RTHK

    Adrian還記得大學一年級時在街上的廢棄傢俬中看到一堆黑白照片,其中一張「全家福」特別吸引他,可能因為他正在學黑白照片沖晒的關係,他就執了那張被人棄掉的照片。就是從一張陌生人的全家幅開始,Adrian展開了四年的收藏之旅。 Adrian鍾情影樓舊物,收藏不限於舊照片,還有底片、相套、舊相簿等。看著自己愈來愈多的藏品,每件都引發疑問。他不滿足於只是擁有,更希望了解影像背後的意義;既然沒法一一接觸被攝者,他唯有訪尋攝影師。走訪碩果僅存的傳統影樓,不單向前輩求學,更收得60年代香港製造的木頭相機,可算是意外收穫。 Adrian認識了收藏香港歷史照片近二十年的Ricky,互相分享藏品,細看影樓以外的舊香港。

  • S20E04 地圖密碼

    • May 22, 2013
    • RTHK

    一張一張平面好像是過時的古地圖,是隱藏著歷史密碼的寶圖。 譚廣濂是香港少數古地圖收藏家之一,更是古地圖研究者,並著書立說。另一位是香港收藏家協會的任正全(Ricky)。 譚廣濂的興趣較「宏觀」,據他研究,「香港」這地名在十九世紀初期才出現於地圖,更早的地圖,在現今香港島的位置只寫上「紅香爐」這個地名。他收藏的《五口沿海水路圖》繪製於十九世紀初,是最早標註有「紅香爐」的地圖。當時有不少外國人到中國經商,並進行走私活動,清政府將「紅香爐」升格為水汛,規管水上交通。在地圖上「紅香爐」的位置,畫上了欄桿及房屋,表示為朝廷官員的居所。 任正全的興趣則比較「微觀」,收藏民用的實用地圖,研究街道的變化、街名的轉變等。對照不同年代的地圖,Ricky見到港島地貌一直轉變,海岸線更由於填海而不斷北移,直至現在的位置。「我拿著地圖、相片,可以看到已經消失的建築、街道以及光陰。使我想到自己將來也有消失的一日,令我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事物。」 兩位收藏家興趣各異,拼合起來卻是一張多角度的香港地圖。

  • S20E05 收藏六四

    • May 29, 2013
    • RTHK

    平日參與遊行或社會運動時,總會收到很多物品,你會收藏起來,還是會順手丟掉? 莊耀洸,由一九八九年開始,收藏了好一大堆有關民運的T恤。 對他來說,這些T恤保存時間越久,歷史價值越珍貴。 莊耀洸認為,這些T恤還有警醒作用,因為部分人看見內地經濟近年發展迅速,便把當日『六四事件』淡 化。「我穿上『六四』T恤,就要提醒自己別『轉軚』,因為人是脆弱的,想法往往會被生活左右。這些T 恤是一面照妖鏡,見證自己有否改變。」 他收集這些T恤的最大心願,就是有朝一日,能把這些T恤展覽於公眾前,他就是導賞員,逐一向參觀者介紹每件T恤的來歷、設計和背後的歷史。 Gordon、Sherman、Grace、阿馮等人,由九一年開始,自家絲網印製民運T恤義賣,「六四」事件對他們,至今依然觸動;即或他們的下一代,也保存了好幾年參與燭光晚會後的蠟燭尾。 又或許,這些T恤及相關紀念品,保存了我們對「六四」的情感,也為我們的歷史留一點佐證。

  • S20E06 舊電話時代

    • June 5, 2013
    • RTHK

    科技巨輪越行越快,有人急起直追,有人卻逆流而行,深覺越舊越美麗!木製燭台式德律風(德律風即Telephone)、重量級攪盤電話、火車頭電話,在新世代中聞所未聞,絕對是『舊石器時代』產物。 電話迷Uncle Sam,十一歲時被上門修理電話的叔叔所影響,從此對『千絲萬縷』的電話著迷不已。1967年加入『香港電話有限公司』,到偏遠地方上門維修電話。離職後開始收集舊電話,二十年間收藏約一百部舊電話,閒時以維修古董電話為樂,『沒有電話在我手裡是救不到的!』是他的口頭禪。 除了收集舊電話,一切與電話有關的歷史也能觸動Uncle Sam的神經線。1930年之前,電話仍未出現自動接駁系統,打電話要靠接線生人手接駁,當時的接線生以外國人為主,因為華人並未習慣使用電話,申請電話者亦多是外商,集中在中上環、灣仔一帶。 收藏家鄭寶鴻亦收藏了一些舊電話單據和剪報。1895年電話被稱為『電器傳聲器機』,為當時一大奇物。1951年,打電話到新界要另付三毫子。從五六十年代所謂『開牆鑿洞』共享電話的年代,直到人人手中一部智能手機,電話,一直在生活上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 S20E07 紙中樂

    • June 12, 2013
    • RTHK

    紙,除了以書本的形式承傳知識,亦可以不同形式,記錄社會文化的演變。 本地陶藝家李慧嫻於2000年以紙紥祭品作展覽,原意是在展覽中批判消費文化,展覽完結後。李慧嫻自言『自投羅網』,不斷收集紙鞋,至今超過五百對,成為一個不智的消費者。李慧嫻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去欣賞這種傳統民間工藝,認為紙製品模仿生活用品,藏品無形中紀錄了香港這十二年的潮流文化。 修讀設計出身的吳文正於十五、六年前開始收藏戰前時期的包裝紙盒,尤其鍾情於中成藥紙盒。藥物關乎用者人身安全,必須標榜商譽,吳文正表示不少藥廠以創辦人的肖像作為商標,甚至以家族幾代人的相片為標記,強調是百多年老字號。另外,有藥廠為杜絕膺品,藥品會附有驗真券,以示正貨。 從事零售業的李守政,希望保留本地文化特色,於十年前開始收集舊物,包括大部份基層女孩都擁有過的「著衫公仔」、士多常備的「潛錢」遊戲,還有伴著他成長的「公仔紙」。早期的公仔紙會以中國民間故事為設計藍本,印上「水滸傳」、「八仙過海」等深入民心的人物;七十年代,就出現「小露寶」、「蒙面超人」等特攝片人物的「公仔紙」。這些兒時玩意,不僅帶來回憶,亦紀錄了民生點滴。

  • S20E08 小珍藏

    • June 19, 2013
    • RTHK

    每人保存珍貴回憶的方法各有不同,有人收藏紀念品,有人拍照,有人用文字記錄,本集故事的主人翁用「微型模型」。 微型模型一般指比實物縮小十倍至五十倍或以上,而像真度極高的模型,製作人必須有一雙巧手及觀察入微。從事建築模型製作的黎熾明(Tony)從 2007年開始製作微型模型,曾製作灣仔「和昌大押」、西環唐樓、天台屋等建築物。全部作品都包含了他的童年回憶。例如在唐樓前的電車拖卡,便是他兒時最愛乘坐的交通工具。另一個大型作品摩星嶺木屋區,木屋外曬滿衣物,露天地方有居民在麻雀耍樂,屋簷上有懶洋洋的花貓,把七、八十年代的木屋區生活細膩重塑。 另一位微型模型藝術家陳慧姬(Maggie)同樣熱衷把童年片段呈現於作品,自小饞嘴的Maggie最擅長製作食物模型,酒樓點心、日式鐵板燒、意粉薄餅…中西美食應有盡有。除了記錄自己的飲食經歷,Maggie亦會將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塑造出來。當她懷著第一個孩子時,她特別製作了一間寛敞、佈置華麗的嬰兒房模型,但現實她家中的所謂『BB房』,早已變了雜物房。

  • S20E09 玩不完

    • June 26, 2013
    • RTHK

    DIY的荷蘭水蓋、國貨公司的積木、香燭舖的鐵皮青蛙、士多的膠手錶,它們曾經出現在我們的童年,但現在已成為回憶。香港生產的塑膠玩具曾蜚聲國際,但都是以出口外銷為主,香港人沒有玩過幾多。司徒廣鍵(KK)為了保留那香港的輝煌歷史,十多年來不斷收藏香港60-80年代製造的塑膠玩具,並堅持將玩具融入生活,家中有如懷舊玩具店。 玩具收藏家鍾燕齊(Joel)早在86年已將珍藏借出作展覽之用,其後更愛上研究兒童生活相關的歷史資料,從玩具看文化、設計以致科技的進步。他近年積極策劃不同展覽及主持工作坊,希望藉著玩具這本立體教科書,啟發下一代的創意。

Season 21 - 人.情.味@廚房

  • S21E01 蔡珠兒的感官世界

    • July 3, 2013
    • RTHK

    台灣作家蔡珠兒婚後移居香港,十多年來,她不僅愛上嶺南飲食文化,尤其鍾情過去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香港地道食材,令她的作品全部都與飲食文化有關。 蔡珠兒的廚房可說是一個感官世界:利用五顏六色的鮮花點綴,令人賞心悅目,那是營造出來的視覺效果,給眼睛欣賞的;廚房裡擺放了很多水果,水果由生至熟透出不同的氣味,加上食物的味道,使廚房裡常有暗香浮動,那是為了滿足嗅覺,給鼻子欣賞的;做菜的時候播放音樂,煮法國湯聽爵士樂,弄泰國沙律聽張國榮的歌曲,包粽子聽西方歌劇,那是滿足聽覺,給耳朵欣賞的。對蔡珠兒而言,做菜從來不只是滿足口腹之慾。她認為只貪圖口感,對食物是莫大的浪費。她會開放全身的感官,去領略食物帶給她的各種感覺。而她對飲食的這種執著態度,其實源自她童年時的一段遺憾。 踏入秋冬,蔡珠兒打算在家中舉行一次朋友聚餐。對她來說,廚房除了是她的遊樂場之外,也是一個戰場,她會形容開家庭派對就如打一場硬仗。七日之前,她就要開始積極備戰……

  • S21E02 看不見的廚房

    • July 10, 2013
    • RTHK

    滾油、利刀、烈火……,廚房對失明人士來說,可謂危機四伏。然而,看不見東西是否就代表不能入廚?原來,憑着耳朵、鼻子、舌頭和一雙手,視障人士亦能煮出美味餸菜。 後天失明的光寶,由最初害怕入廚,煮即食麵也要太太代勞,到現在成為網上電視飲食節目主持人,經常與觀眾分享入廚心得。「廚房」成為他學習獨立、重新建立自信的木人巷。 四歲時因發燒導致視力只剩不足一成的Susan,自幼已是家中的大廚。她在婚前要照顧弟妹,婚後要負責一家四口的三餐飲食,與廚房打交道超過四十年。事事追求完美的Susan,不單注重食物營養,還講究色、香、味俱全。 其實只要用心肯學,盲人一樣可以享受入廚的樂趣。

  • S21E03 有「營」廚房

    • July 17, 2013
    • RTHK

    每當提及公立醫院提供的食物,不少人會立即聯想起「淡而無味」、「單調」、「賣相欠佳」等形容詞。不過,原來近年公立醫院的膳食部正加緊努力改善,希望提供既能顧及病人健康狀況,也可色香味俱全的飯餐。 在過去廿年,九龍醫院一直跟隨傳統,在院內設置廚房,病人每餐食物都是「即煮即食」,同時會按病人健康需要,提供其他類型飯餐,甚至為個別病人烹調他們希望吃到的餸菜。不過,醫管局正逐步推行中央廚房制度,集中為公立醫院提供病人膳食,這樣既可方便醫院處理大量病人飯餐,同時亦更符合對病人食物衛生安全的嚴格要求。 伊利沙伯醫院六年前開始改由中央廚房供應已煮好的飯餐,醫院只需將食物加熱,就可以直接送進病房給病人食用。另外,為了提高病人食慾,院方更會要求中央廚房炮製更多不同款式食物,希望能做到賣相與坊間無異的健康飯餐。 無論是「即煮即食」的醫院廚房抑或「集中烹調」的中央廚房,凡在那裡工作的人都有同樣的期望,就是為病人送上溫暖而窩心的飯餐。

  • S21E04 惜食積福

    • July 24, 2013
    • RTHK

    每天早上八時半開始,位於小西灣工廠大廈內的一個廚房內,廚師勇哥和四、五個幫工,都要忙碌地製作近六百個飯盒,免費送給一些受助機構,供弱勢社群在午餐和晚餐時間享用。在這個由非牟利慈善機構經營的廚房,大型雪櫃內經常擺滿各式各樣的食材,當中有蔬菜、凍肉、瓜果、白飯、意大利粉……,它們都毋須由機構付錢購買,而是由熱心人士捐贈的。 不過,縱使廚房有充足食材,負責烹調的廚師勇哥卻仍要常常面對大考驗,只因他們對收集回來的食物種類、數量都沒有選擇和預算。每天他都必須花盡心思,把有限選擇的食材作出不同配搭,然後再利用不同的烹調方法,把本來極平凡的食材,烹調出不同款式和味道的餸菜,令享用的人不用天天進食單調乏味的飯盒,好讓受惠的人感受到他們的愛心和誠意。

  • S21E05 出租廚房煮飯仔

    • July 31, 2013
    • RTHK

    Grace的廚房全港獨一無二:它是可以出租的!廚房裡,配備了咖啡機和各式現代化的蒸爐、焗爐、豉油、醬汁。租客可以呼朋引類在這廚房中大煮大吃,然後拍拍屁股就離開,絕對不用洗碗清潔。 Grace本是個失魂女子,做事丟三忘四,在職場上四處碰壁;可是,每當她踏足廚房,便會精靈過人,仿如脫胎換骨,幾乎判若兩人。丈夫阿Ken將兩個村屋單位改裝為廚房,讓Grace一展所長,開餐廳做私房菜,從此改寫了Grace的人生,她越來越有自信心,生命因廚房而豐富起來。重拾人生樂趣的Grace開始思考要推己及人,將自己的快樂與他人分享,因此她想到將廚房出租。 香港居住環境狹窄,很多人渴望可以在一個大廚房裡一展身手,為摯愛的親朋好友烹調美食。Grace的出租廚房開業以來,試過租給大群朋友聚會、夫婦慶祝結婚週年、小情侶煮飯仔給對方一個驚喜。在Grace眼中,親手下廚為摯愛煮食,比送贈貴重禮物更有意義。Grace在出租廚房的同時,原來也出租了理想,為自己圓夢的同時,其實也正為他人圓夢。

  • S21E06 大海航行靠伙頭

    • August 7, 2013
    • RTHK

    每日廿四小時隨時都有大量美食供應,是吸引遊客乘坐郵輪的主要賣點之一。原來一艘本地郵輪的大型廚房,為過千名旅客烹調美食之餘,更要為船上千多名工作人員提供日常膳食。郵輪廚房每日的食材用量十分龐大,例如:雞蛋7,000隻,白米300公斤,蔬菜300公斤和肉類400公斤……。為了確保食物安全,避免細菌感染,陸上的預製食品一律不可運上郵輪,無論燒味、點心,甚至麵包、甜品,所有食品皆要由船上的廚師自行製造。 這個郵輪廚房由馬來西亞華籍行政總廚李永興(Chef Lee)全權負責,統領著這隊由過百名來自多個國家組成的廚師團隊,務求令廚房的運作日夜無間。由郵輪開航前的預備功夫,到開航後落鑊下廚,一眾伙頭全力為旅客炮製各款中西美食。到底這個海上廚房是如何運作?它有何獨特之處?有客人要在船上舉行特別宴會,廚師們又如何施展渾身解數,透過他們的廚房功夫為客人締造難忘的回憶呢?

  • S21E07 這個廚房不太冷

    • August 14, 2013
    • RTHK

    「在這個廚房工作的人,縱使表現欠佳,也不會遭到解僱,只有被接納。」陳秀美說。 陳秀美是羅湖懲教院所的膳食工藝導師,負責帶領和教導在囚人士準備每天的膳食。她說,懲教院所那裡的每一份餐單,講求簡單而健康;廚房的每一個崗位,講求紀律和公平。 每一名在囚人士獲派到懲教院所廚房工作,無論是否有煮食經驗,都要由清潔工作做起。阿芬因為觸犯假結婚罪名,判入懲教所十二個月,她年紀較輕,好逸惡勞,擔心獄中日子難捱。阿香是酒樓老闆娘,違反了僱傭條例,判入懲教所三個月;失去了自由,卻可一償做廚師的滋味,最大的安慰,就是家人之間關係的轉變……。 在這廚房中,沒有甚麼星級大廚,也沒有甚麼美味的佳餚,在「懲」與「教」之中,卻烹調出濃濃的人、情、味!

  • S21E08 中廚少林寺

    • August 21, 2013
    • RTHK

    傳統上,中菜廚師大都是「紅褲仔」出身,從做小工開始,負責洗切清潔等一切廚房雜務,至於能否走近爐頭、拿起鑊鏟煮食,甚至在廚房中學到精湛廚藝、烹飪秘訣,進而晉級做大廚,成為廚房的總負責人,全視乎個人是否具有烹飪天份,更重要的,就是能否懂得在廚房中偷師學藝,或者幸運地遇上良師肯為他指點開路。 不過,自從有中廚訓練學校成立之後,新一代中式餐飲業的行政總廚中,不少人原來都是學院派出身。那裡的學員們不再是讀書不成的小伙子,反而是一群對烹飪滿有熱忱的年輕人,成為出色廚師是他們的最大志願。另外,一些在年少時已經入行的中廚,也選擇入學修讀中級廚師課程,正式有系統地學習中菜烹飪技巧。 由廚藝學校的「訓練廚房」、「實習廚房」、「考試廚房」,走到校外的「實戰廚房」;由本地校內的廚房走到海外交流的廚房。香港的新一代中廚是如何訓練出來?畢業學員如何將學習得來的「廚藝、廚德」在工作中運用?他們領略到廚房的處世哲學、生存之道又是什麼一回事?三代師徒將一起分享他們的廚房故事。

  • S21E09 誰家灶頭無煙火

    • August 28, 2013
    • RTHK

    這個廚房不太熱,也許還有點冷。這裡的食物絕大部分無須烹煮,「生吃」是這裡的飲食文化。這是海洋公園的廚房,一眾「食家」是來自五湖四海、數以千計品種的動物。 負責動物膳食的廚師主要是訓練員。雖然不用烹煮,可是,每天廚房還是忙個不停。訓練員經常要親自下廚,清洗食材,然後切成適合不同動物進食的大小及形狀,甚至起皮、去內臟,功夫絶不會少。他們還要觀察動物的進食情況,了解其健康及對食物的喜好。例如,部分魚餌會加入蒜汁調味,既可殺菌,而大蒜的香味更是部分魚類的至愛。 至於在熊貓館,每逢喜慶節日,訓練員會特別製作應節食品,讓熊貓大快朶頤。今年的農曆新年,訓練員又準備為大熊貓炮製什麼賀年美食? 預備好食材後,來到訓練員最喜愛的時刻,就是親手餵飼動物,並進行訓練。透過食物作為橋樑,「廚師」與動物就在這一刻增進感情,建立互信。 這個廚房雖然冷冷的,內裡卻滲着暖暖的人情味。

  • S21E10 滿盆吉慶

    • September 4, 2013
    • RTHK

    每逢大時大節,在有數百多年歷史的祠堂內,一間被柴火煙燻得黑漆漆的廚房,總會傳來一陣陣的南乳香。 在元朗屏山塘坊村的原居民鄧聯興,埋首在這間只有三、四百呎、看來頗殘舊的廚房,舞動著那特別訂制的大鑊、巨鏟,時而蹲下,默默地加柴、撥火,做著那三代留傳下來、以柴火烹調的傳統盆菜。 鄧聯興十多歲便跟老父出入廚房,直至鄧老先生年紀漸大,他正式接棒,成為新一代的盆菜師父。當坊間的盆菜已朝著車仔麵方向發展,可以任由配搭,鄧聯興卻忠於傳統,不重食物矜貴,只重新鮮和手藝,當中以古法炆煮的新鮮豬肉、工序繁複的炸門鱔和魚丸最考功夫和心思。當然,盆菜每一種材料的配搭、擺放次序、甚至盛器,都大有學問。 日復日、年復年地煮大鑊飯,鄧聯興與太太都已周身酸痛,幸好在海外讀書回來的兒子鄧健鵬(Jeff),亦不想正宗圍村盆菜白白失傳,現在每逢假期,都跟爸爸學師,準備肩負起鄧氏家族伙頭將軍的重任。

Season 22

  • S22E01 善良的槍

    • September 11, 2013
    • RTHK

    每天過著營營役役的生活, 會令生命變得乏味, 令人變得疲憊... 某天,當他們拿起槍管, 眼睛也變得閃亮起來, 神彩奕奕...... 槍口的目標不是別人, 而是自己, 大家的專注和投入 凝聚了一股力量, 一股蓄勢待發的力量 將在比賽場上展現, 期待變成動力, 將之注入生活, 生命也精采起來。 正所謂君子之交, 來自四湖五海的朋友 總喜歡互相分享、比拼、鼓勵, 能夠創造一片小天地, 實在是城市人的幸福。

  • S22E02 早安,晨之美!

    • September 18, 2013
    • RTHK

    「日出而作、日入不息」,一班追遂日出日落的攝影愛好者在網絡群組相聚,每天返工前、放工後不約而「同行」於香港山頭海岸,捕捉大自然的奇妙變化,作為都市生活的精神食糧。面書「香港日出同行」群組,去年三月成立,九個月結集了二千多人,一同擁抱日出日落,太陽伯伯的魅力不容小覷!

  • S22E03 遊戲人生

    • September 25, 2013
    • RTHK

    星期六、日有什麼節目?週末臨近,這是很多人都會提出的問題。試想想,如果有人專程為你安排好每個週末有各式各樣的活動,那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呢? Derek是哲學博士生,阿Look從澳洲完成雙學士課程後回港,在一間跨國公司任職客戶經理,平時愛打功夫。他們是小學同學,好朋友,還有一個共同的嗜好,就是在週末為朋友,或者是朋友的朋友安排林林總總的消閒活動。他們不屬於任何團體組織,不為名,不為利,只求一份不能言喻的滿足感,以及各自人生不同的體會。 他們一攪便攪了兩年幾時光,活動範圍非常廣闊,行夜山、浮潛、 野戰(War Games)、戶外放映會,Derek是哲學博士生,阿Look甚至是一班人扮鬼扮 馬到公園玩捉迷藏也有。雖然沒有正式的宣傳計劃,但每次參加人數動輒四、五十人,一大棚人浩浩蕩蕩出發, 在香港不同的角落渡過一個愉快的週末。 參加當然容易,嘻嘻哈哈一天便過去,但負責攪活動的Derek和阿Look卻總是忙得不可開交,事前又要天馬行空構思活動,又要做聯絡、申請場地、購買服裝道具等籌備工作,事後又是領隊又是阿四,完結後又要整理帳目,收拾物資,到底是什麼令他們一直堅持下去呢?他們的付出能帶給他們快樂嗎? 這集香港故事,我們將跟隨他們一起攪活動,看看能否在這個繁忙的都市中找到一點快樂的感覺。

  • S22E04 愛攬欖

    • October 2, 2013
    • RTHK

    「香港生活太緊張,正正就是欖球對體力消耗有一定要求,反而做到減壓效果。」甚少口吻一致的港男港女,出奇地對欖球有著相同的看法。 Homan, KK, Kan與肥潘,四個不同背景的港男,因為欖球走在一起;雖然欖球文化於香港不似得足球、籃球,甚至乒乓球般大行其道,不過在外國完成大學課程返港的Homan與KK,與土生土長的「九十後」阿Kan 與肥潘,卻偏偏同樣對經常被誤會只適合西方人參與的欖球,有著解不開的情意結。 身兼球員與教練的Homan與KK,同樣認為欖球是消閒減壓的良方,閒時做義工,教授小朋友欖球的二人,立志要將欖球「地道化」,令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市民都可以享受欖球的樂趣。仍在求學的阿Kan 與肥潘,雖然不用為口奔馳,不過香港的「填鴨式」敎育,同樣令他們為減壓各出其謀,二人更因欖球而一拍即合。 至於天生珠圓肉潤,從小便被稱呼為「肥妹仔」的港女Queenie,雖然一度曾為身形自卑,不過多次減肥失敗的她,卻諷刺地因肥胖身形而被教練賞識,更自此當上女子欖球的主將。與Queenie情如姊妹的Kim,則曾兩度入選香港欖球隊,雖然為了這個「高危活動」試過兩次弄傷十字韌帶,但Kim康復後卻依然繼續參與欖球運動,還揚言「欖球之樂,遠遠超乎受傷的痛楚。」 多得這群欖球運動員的投入與支持,香港的新一代得以洗脫「少爺兵」的惡名。

  • S22E05 都市步行者

    • October 9, 2013
    • RTHK

    大部份人都享受逛街購物,有人卻偏愛「行而不買」,日行千里地穿插大街小巷,只為體現自由的滋味。 一年前,榮仔正面對生活的困局,一個突然閃過的念頭,他開始了第一次的全日遊街活動,由將軍澳行路到元朗,十二小時的步行旅程令身體疲乏至極,卻讓榮仔驅走生活的無奈。此後,他繼續以雙腳走遍港九新界,甚至走到日本,走到冰島;認識社區並非他步行的目的,卻是每次的收獲。榮仔在網上設立專頁,以<11號全日遊街>名命,分享活動路線,在講求效益的社會上,有人會視這些為無聊的活動,但有不少朋友自發跟榮仔走一趟,每人都有自己的體會。 青春,讓人無聊得起。

  • S22E06 樂在畫中尋

    • October 16, 2013
    • RTHK

    一向營營役役的香港人,彷彿追求工作上的成就是生活的全部。2003年全港沙士(SARS)疫情爆發,工作被迫停頓,當目睹生離死別,生命無常,令人重新檢視自我,才發覺原來只不過是面目模糊的皮囊,究竟生活除了工作,還有什麼?一支毛筆,一張宣紙,微薄的價錢,卻能讓心靈從水墨畫中釋放,心靈與水墨之間究竟存有何等奇妙的關係,能讓「自我」從「非我」脫穎而出?

  • S22E07 愛分享.分享愛

    • October 23, 2013
    • RTHK

    他們不是義工,不是做善事,自稱「儍佬」「儍婆」,立志到處「放火」─ 要把平等分享的精神,帶到日常生活中,在香港遍地開花。一瓶水、一個麵包,或簡單的一句問候說話,都可以為窮街陋巷的拾荒者、無家者帶來關懷與尊重,換來他們的故事感受,豐富自己的生命。三位不同背景的尋常香港人,自參與「平等分享行動」後,體驗過「分享」的快樂滿足,嚴重上癮,如開天眼,自此看人看事再不一樣了…… Eva從前在出入口公司任職,工作壓力極大。幾年前,她偶然參加了學習做蛋糕的興趣班,發覺這一項興趣幫助她舒緩了不少壓力。另一方面,她也從與家人朋友分享自製蛋糕中,感到難以言喻的快樂和滿足,並明白到可以從分享食物中,與人分享快樂的道理。今天,她已經搖身一變,成為廚藝教室的負責人,並積極地把個人的所長,投入「平等分享行動」中…… Ivan是時裝售貨員,與很多年青人一樣喜愛音樂,閒時與好友夾夾band,但他的band房與其他人的band房不一樣,因為裏面儲放了一袋袋的衣飾、玩具和舊傢俬。這些物資都是他四處從朋友,或其他不相識的人手中收集回來,以備在「平等分享行動」中派發給有需要的人。年青人不乏朋友,只缺玩樂的時間,但Ivan寧可抽出時間探訪無家者,只因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建立起一種簡單純樸的關懷。 Vera幾年前曾經歷一場嚴重的車禍,死裏逃生,令她更愛惜生命,決意要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盡力愛家人、愛朋友、愛身邊的人。如普遍的香港人一樣,Vera從小便被教導要努力向上,不要做窮人,但參與「平等分享行動」後,親身接觸無家者與基層朋友,令她明白到各人有各人的故事與原委。一個飯盒,一句關懷的問候,雖不能令人脫貧,但若可令別人感到一絲暖意,一點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 S22E08 食得是福

    • October 30, 2013
    • RTHK

    先秦諸子中以儒家、墨家和醫家對於飲食最為重視。正所謂民以食為先,現代人同樣對食十分講究,食被視為人生一大享受,正因如此,不少人都認為「食得是福」。 一般人都認為佳餚美酒是至好的享受,可是一些現代人卻有另一番見解,他們追求的不是珍饈百味,而是健康飲食。只有食得健康,才算真正美食。平民價錢,大眾化的食材如何煮出豐足的一餐?本集將會透過兩個群組,各自訴說食的快樂。 Kennis,Jenny,Sue均是享受美食一族,他們認為唯有新鮮的材料,才能烹調出健康美味的食物。任職烹飪導師的Kennis,對食材的要求十分嚴緊,只要有時間,她便會到農莊選購最新鮮食材,在教學之餘,又可以和學員分享那份原味的感覺。Jenny是從事設計工作,平時最愛做甜品和朋友分享,祗要讓人吃了自己做的甜品,她便會有開心感覺。Sue是一個優質生活的策劃人,她認為享受食物應該從小做起,她會帶小孩去街市了解食物原貌,再讓他們看烹調後的模樣,從中教孩子們認識食物,珍惜食物,這樣也可以是對食的一種享受。 阿生和Sandy,是崇尚素食的年青人,他們認為食素也是享受。一般人的印象,素食淡而無味又不夠營養。可是阿生食素後,不但覺得素菜也可以很美味,而且身體還是很壯健。他有感很多人對素食有誤解,於是在網上創立素食群組推廣素食好處。Sandy也是該素食群組的策劃人,她發覺素食其實有很多變化,為了分享素食的樂趣,Sandy和阿生便常常帶着一班朋友,周圍享受美味的素菜。 故事末段還有一個聚會,就是肉食者的Kennis,Jenny,Sue和素食者一齊共膳,看來有點合不來,可是;在繁忙的日子裡,大家能夠走在一起,投入享受食的感覺,己經是最大的幸福了。

  • S22E09 走得招積

    • November 6, 2013
    • RTHK

    陳偉霖--一個普通的名字,卻有著不平凡的生命。有朋友把他身上的斑點變成一顆顆愛心、跳進別人的生活;有朋友以他的死期畫成作品、 展現內心的世界; 有朋友為他這樣、為他那樣,在氹氹轉的菊花園裡,偉霖都是永遠帶著微笑。 活在當下是偉霖世界的招牌,撐起「生病老死」的旗幟,路走多了,朋友多了,快樂也多了。

  • S22E10 變身の樂

    • November 13, 2013
    • RTHK

    看電影,看動漫,有人會視之為一種娛樂,遇上喜愛的,會翻看幾次,甚或追看續集;但有一班超級“粉絲”,更會將自己喜愛的角色親自扮演,從中自得其樂。 一群喜愛<幪面超人>的年青人,為了令自己扮演超人時更完美,不惜四出搜羅物料自製合身的超人服飾,更成立網上專頁與一眾同好分享技術。此外,為求型似兼神似,他們每星期亦騰出時間去操練身手,把幪面超人的打鬥動作演得唯肖唯妙!當他們穿上服飾變身成超人之際,一眾超人愛好者爭相合照,都讓他們得到莫大的滿足,但當他們再細看照片中一張張合照者的笑臉,赫然發現那才是他們快樂的源頭。原來自身的快樂是可以建築在別人的快樂之上。 快樂,其實可以很簡單。

Season 23

Season 27

Season 28 - 自遊香港

  • S28E01 自遊記

    • July 11, 2015
    • RTHK

    阿熙、Charlene、蚊蚊和阿櫸都是熱愛旅遊的年輕人。在外面闖蕩過後,他們這次打算回到起點,在香港旅行,籍此反思旅遊的意義。 曾經由德國踏單車回香港的阿熙選擇了環島與登山,透過在山頂眺望,反思城市的生活節奏;熱愛運動的拳擊教練Charlene初嘗獨自露營,在郊外打功夫、看日出;曾旅居尼泊爾的蚊蚊走進佐敦的尼泊爾社區,與區內的尼泊爾人一起生活;已為人父的阿櫸重回當年經常流連的青年旅舍,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結伴遊香港。 旅遊過後,他們將成為《自遊香港》的節目主持人,在往後的集數繼續發掘更多旅遊專家,帶觀眾體驗不一樣的香港。

  • S28E02 動物鄰居之旅

    • July 18, 2015
    • RTHK

    要觀賞動物,除了到動物園外,我們還有什麼另類選擇? 在城市中,我們只要試試舉目觀望,細心環視四周,牠們或會不經意間在我們身邊出現,牠們是與人類一起在香港,共同生活,一起棲息的一群﹣動物鄰居。 主持何慈茵CharleneHoughton將與一班熱愛生態的朋友,展開一次尋訪香港隱居動物的旅程,聽聽麻鷹丶野豬丶赤腹松鼠丶樹蛙丶招潮蟹等鮮為人知的故事。

  • S28E03 尋找維多利亞城

    • July 25, 2015
    • RTHK

    旅遊的目的是發掘新事物,但找尋新事物不一定到陌生國度。 在我們生活、工作的城市,在熟悉的環境中,可能有些事物,我們從來沒有留意。 百多年前,這裡有一個維多利亞城,城的邊界以石柱標誌。百多年後,還餘六塊維多利亞城邊界石。本集主持李明熙今次不用單車,改用有過百年歷史的人力車,聯同城市旅遊專家陳智遠,及電影《點對點》導演黃浩然,尋找這六塊隱沒在城市中的百年古蹟,以為關於維多利亞城的故事。

  • S28E04 向海出發

    • August 1, 2015
    • RTHK

    在今集裏,主持Charlene會帶我們來個香港「深」度遊。有幾深?好似海咁深! 潛水近年愈來愈受港人歡迎。趁着夏日正盛,Charlene坐上潛水教練John的船,出發到西貢海域,潛水之餘也一嘗海底攝影的滋味。原來海底攝影難度甚高,講求耐性、經驗、技巧之外,亦有不少竅門要知道。雖然磨練需時,海底攝影能讓人遠離煩囂、親近自然,更有洗滌心靈的作用,可謂趣味盎然。 由寧靜的海底回到波濤洶湧的海面,Charlene等人在劉sir帶領下,合力穿越一個又一個自然奇觀—海蝕洞。白頭巨浪、嶙峋尖石、暗窄石隙,都令活動的刺激程度和難度倍增;挑戰個人體力與膽量之餘,更講求團隊互助和合作精神。Charlene在兩項海洋活動中,各有體會。

  • S28E05 旅遊的異義

    • August 8, 2015
    • RTHK

    除了吃喝玩樂、消費、消磨時間,旅遊有沒有另一種意義? 今集我們會體驗不同的義工活動:主持吳蚊蚊會戴住草帽、深入草叢開路,一邊做義工,一邊了解塱原的生態和香港農業。若嫌一日的義工遊不夠盡興,可以看看Ethan和幾位外國義工,在南丫島住足一個月,做義工的同時,一起聽聽漁民的點滴,親身感受被海水包圍的獨特氛圍。還會加入李明熙這位單車專家,和吳蚊蚊分頭用輪椅遊歷荃灣,體驗呢一區的無障礙設施,整合成地圖,方便輪椅人士使用。 原來義工活動可以如此多樣,如此精采。

  • S28E06 深探廢墟

    • August 15, 2015
    • RTHK

    廢墟,顧名思義是指遭棄置、荒廢的地方。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它承載了許多前人的生活片段和足跡。 主持吳蚊蚊覺得香港的廢墟,為她帶來很多親切感,因為當她走進廢墟時,便會勾起她一些成長的回憶。 在Stone、劉Sir和Jackie這三位廢墟專家的帶領下,蚊蚊到訪荒廢的村落、牧場及鎢礦場,探究其歷史,以捕捉不一樣的感覺。

  • S28E07 山中故事

    • August 22, 2015
    • RTHK

    香港的總面積中有超過六成為郊區,尤其是香港屬於天然海濱丘陵地形,山丘經常從海平面忽然拔升,所以人山之間非常貼近。 喜愛山野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走入山中,本集由喜歡遠足的旅遊達人歐泳櫸(阿櫸)帶領觀眾,體認人和山野之間的各種感情。 山野攝影群組“流浪攝”會帶阿櫸到紅花嶺這座位於新界東北的最高峰;紅花嶺的日落,是否值得山野攝影者遠道而至? “山中遊子”會和阿櫸一探未曾攀登的太墩山。這座小小的山丘在夏天的豪雨之後變得特別不友善。講求遊山感悟的遊子們,能否“也無風雨也無晴”,從遊山體現這個過程,到達另一種境界? 阿櫸帶着兒子,探訪三代定居川龍村的朋友Tristan一家,看看她特別的宅內中草藥庭園。 阿櫸亦會到訪居港二十多年的澳洲人Elizabeth和丈夫Clive夢想中的半山隱居之家。這種山野生活,真有其迷人之處嗎? 人與大自然曾經是一體的。在山野之中,有我們遺失了的一部分;當你離開山上時,你希望帶回煩囂去的,是你失落了的哪一個部分呢?

  • S28E08 旅男的浪漫

    • August 29, 2015
    • RTHK

    不少男士都嚮往擁有自己的空間,享受寧靜的獨處時間。 在立足之地,再往高處尋覓,會否發現另一種屬於個人的浪漫? 主持李明熙將會隨攀樹教練,到大棠與北潭涌體驗在樹上攀行的樂趣,欣賞不一樣的景緻。他又會與天文導師,到達香港陸路最南之境鶴咀,觀賞壯麗的夏季銀河。在遼闊星野下的大嶼山水口,他們透過深空天體攝影,感受藏於星空深處浩瀚無際的宇宙。

  • S28E09 自由起舞

    • September 5, 2015
    • RTHK

    舞蹈,是個人的身體展現,也是回應社會的藝術。這次主持人Charlene將遊走香港的舞蹈空間,學習不同種類的舞蹈,在探討舞蹈的精神的同時,也去認識香港的城巿空間文化。 現代舞把舞者從傳統技術中解放出來,更講求舞者的主體性,以及與空間的互動。剛學成歸來的現代舞舞者Joseph和Kenny,與Charlene在城市不同角落進行環景舞蹈練習,用身體感受環境,再以舞步交流,最後一起用分享成果編出新的舞蹈作品。過程中,Charlene亦會在其他舞種身上吸收養份:跳街舞的女Mo特別關心女性的身分,她將帶主持人從大學到街頭,感受女性與空間的關係;資深爵士舞舞者Angela亦讓Charlene嘗試正規的舞蹈班,為Charlene創作的演出作準備。

  • S28E10 挑戰野外

    • September 12, 2015
    • RTHK

    香港山多平地少,但最高的山海拔也不過1000米,無法與外國的名山大川相比。不過,香港郊野鄰近市區,市民可隨時出發接受大自然挑戰,如此便利屬全球罕見。加上香港地形險要,很適合進行野外挑戰活動。 其中一種便是近年才引入香港的峽谷挑戰(Canyoning)。陡峭的懸崖與強勁的瀑流都為參加者帶來刺激快感,每步挑戰著各自的膽量底線。 而到處可見的嶙峋大石與筆直岩壁,亦為抱石(Bouldering)和攀岩提供不同難度的挑戰場地。 本集主持Charlene會嘗試以上所有活動,帶大家踏上屬於香港的挑戰之旅。

Season 29 - 他們的情書

  • S29E01 情.尋大澳

    • September 21, 2015
    • RTHK

    大澳,香港的縮影,傳統的漁村,不敵發展的洪流而沒落,再轉型為今天的旅遊勝地。一位少女為了愛情,從城市嫁入大澳,當年娶她的大澳太子爺,神氣得有如娶了「鬼妹」;二十五年後,少女的兒子仿效母親放棄市區生活,重回大澳祖屋追夢。 少女的兒子袁俊偉Benny,從不妥協,中五畢業後修讀藝術,受到啟發,走上社運之路。後來轉讀時裝設計,孤身去泰國找環保物料,用公平貿易的角度做買賣,回大澳祖屋開舖。跟媽媽一樣,是一個用行動追夢的人。 袁媽媽認識大澳人袁爸爸時才十七歲,是初戀;十九歲就嫁到車程加船程達四個小時以外的大澳。母親一直反對她嫁給一個比自己年長九年的男人,這番擔心合情合 理,袁爸爸生就一副「二世祖」相,身為全大澳最大茶樓「成記」的「太子爺」,可以到市區讀中學,當時儼如「浸鹹水」(去海外升學)、「讀番書」,而且離開 父母跟表兄弟姐妹住在市區裏,無拘無束,當然一身潮人打扮︰穿喇叭褲、蓄長髮、聽英文歌、「夾band」彈結他……女朋友無數,直至在工作上遇到袁媽媽才 安定下來。 結果兩人在大澳結婚生子。袁媽媽雖然被視為高傲的市區外嫁人,但總算享受大澳的寧靜。可惜幾年後在沒落中的大澳再也待不下去,生活逼人,惟有舉家遷回市區 去。袁爸爸同時做兩份工作,跟兒子在同一屋簷下可以整個星期也沒有碰過面,結果捱出病來,患上肺癌。雖然照顧病人的辛勞和孤單令袁媽媽畢生難忘,但病魔不 但沒有奪去袁爸爸的生命,而且更喚醒袁媽媽熱戀時的情感。她堅守結婚誓詞,無論健康疾病,至死不渝。 上一代為了糊口而離鄉別井,跑到市區去,兒子卻要返回大澳經營違反經濟效益的生意。他在拜金的社會中難得地受到父母的支持,卻偏偏因為愛情,令母子幾乎決 裂─已經有女朋友的Benny 在大澳遇上另一個同樣熱愛大澳的市區居民,移情別戀,令袁媽媽大失所望,儘管Benny已經跟現任女友交往四年,感情穩定,袁媽媽對於Benny當天有負 於人,仍然未能釋懷。 上一代人謀求發展空間,這一代人反省何為生活;上一代人執着於從一而終,這一代人忠於自己的感覺……一對母子,在兩個時代,於大澳找尋他們的生活和愛情。

  • S29E02 背影

    • September 28, 2015
    • RTHK

    黃溢濠十多歲便獲選演出電影《圍城》。由於他的思想較身邊的同學成熟,因此對愛情經常保持觀望的態度,內心總有一絲計算。 黃溢濠的父親在他四歲時便已離世。他對父親的印象模糊,所知不多,更遑論父母的愛情故事。那個年代,大家都喜歡到影樓拍沙龍照,留下倩影。每個家人都有留下美麗的照片,唯獨黃溢濠沒有。一家人談及父親的事情時,只有黃溢濠搭不上嘴,因而感覺被孤立,也為此偷偷哭過。所以,黃溢濠一直都很想追尋上一代的故事。 「1976年3月28日……」-黃母一開腔便清楚說出第一次遇見黃父的日子。那時候一班朋友組織聯誼活動,他們就像旅行團一樣,坐滿一輛旅遊巴士到郊外旅行。在朋友的介紹下,黃母便在大網仔邂逅黃父。 上一代的愛情故事很簡單,感覺很容易便認定一個人,然後結婚終老。黃溢濠並不是一個花心的人,但對於那種簡單的愛情觀,依然感到有點難以理解。世代變遷委實影響着兩代人的愛情觀。

  • S29E03 愛 怎說出

    • October 5, 2015
    • RTHK

    梁梓禧 Roland (前名:梁奕倫) -- 資深電視節目主持人,入行超過廿年,口才急才俱佳,合作過的藝人包括樂壇天王天后。今次他應邀拍攝這個節目,追訪的對象並非甚麼知名人仕,而是他很尊敬的父親。Roland坦承與父親的關係不是很親密,因為在他眼中,梁爸爸是一個嚴肅的父親,所以父子二人很少面對面談心事。 嚴肅的梁爸爸亦有其另一面,在子女眼中,他是一個勇於承擔、長情、細心的好丈夫,他對妻子的無微不至,正好給Roland一個正磪的典範,所以他自問亦是一個細心投入且用情專一的情人。Roland對父母的愛情史所知不多,只知道二人是工廠同事發展成情侶關係。這次Roland陪伴梁爸爸重遊夫妻二人拍拖的舊地,暢談上一代既含蓄矜持又甜密的愛情點滴,自詡樣貌英俊且頗有桃花運的梁爸爸,亦稱得上是個知情識趣的漢子,偶而亦會「耍冧招」討梁媽媽歡喜。梁媽媽七年前因癌病離世,直至現在梁爸爸仍堅持每日以鮮花安放於妻子的照片旁,讓Roland體會到「愛」能超越生死! 43歲仍然單身的Roland,偶而亦會被梁爸爸摧婚,身為同志的他,對於自己的感情事一直隻字不題,他始於未知如何向家人坦白其性取向。前年他接洽了某收費電視頻道的節目主持工作,節目以「不同性取向」為主題,投入工作的他決定「出櫃」來配合節目,但86歲的梁爸爸這關口,實在讓Roland費煞思量,擔心老爸會大受打擊。上年的一次「同志遊行活動」,Roland跟一眾藝人朋友齊齊支持參與,報章亦有大肆報導,梁爸爸看著報導心感疑惑,且開始懷疑兒子的性取向。老父突如其來的一個電話訊息,實在令Roland既驚且喜。 作為一個男藝人,勇敢地公開其「同志」身份,當然會引來一番熱話,面對媒體的訪問,年紀老邁的梁爸爸竟然說出支持兒子的說話,採訪背後又有誰了解他的真正感受?實在老父心中忐忑著的,就是兒子這條「同志路」並不好走。

  • S29E04 懷念的味道

    • October 12, 2015
    • RTHK

    Agnes Remedios自小就為了向別人解釋自己獨特的姓氏而煩惱,因為她明明長了一副中國人的樣子,卻有一個外國人的名字。 Agnes的父親Freddie是個葡萄牙人。雖然在香港土生土長,但仍然保留大部分歐洲人的語言、文化和信仰。面對有着大航海時代般的冒險精神和個性不羈的父親,Agnes暗自慶幸自己的伴侶並不像他。她也很想知道母親當初為何會選擇與這個「鬼佬」共諧連理。 1979年,Agnes的母親Liza下嫁比她年長18歲的Freddie。Liza的家裏很反對這段婚姻,因為家人認為異族通婚不好,加上他們之間的年紀相差甚遠,而且Freddie的職位和收入都比Liza低,因此家人覺得兩人並不是「門當戶對」。可是Liza決定為愛豁出去,與Freddie在朋友和神父的見證下成婚。Liza在教堂門外的草地以自製的美點宴請賓客,就此嫁為人婦。 那個年代的Freddie已經歷過香港的好日子和苦日子,就像歸航的遠洋帆船,靜靜地泊岸。 Liza的廚藝精湛,但成為Mrs. Remedios後,因為要照顧「老外」老公的口味,於是苦心鑽研西餐。Agnes在媽媽的薰陶下成長,自然也是「入得廚房,出得廳堂」。她的工作也和烹飪有關,是在懲教機構向更新人士教授餐飲技巧。 Agnes盡得媽媽的真傳,一本cookbook記載了兩代人對味覺的追求和東西方飲食傳統的結合。不過,Agnes的廚藝從未得到父親的賞識。自從Liza去世後,Freddie已再不能品嘗那令人懷念的味道。 透過了解父母的戀愛故事,Agnes希望做出令父親感動的菜式。

  • S29E05 漁 情

    • October 19, 2015
    • RTHK

    張金鳳自小和父母在艇上生活。她祖上三代都是水上人,靠捕魚、賣魚為生。她自小耳聞父母的海上情緣,金鳳的父母在海上是很合拍的一對,他們早出捕魚、午後賣魚。每天勤力工作只為一家生活安穩。 金鳳母親憶述:「我和他的相識是一場緣份。當時我和家人出海摸漁、摸蟹,都會遠遠看到你爸爸的船,見他在船上工作!真是很有緣!茫茫大海呀!」 金鳳父親憶述:「你媽臨盆那天,我腦也亂了。沒理會醫院收費貴或平,便到最近的私人醫院,入院按金都要500元,而當時捕一百斤蟹只有300元而已。」他毫不計較昂貴的手術費和住院費,一心只想妻女平安。 張氏夫婦育有二女一子,各人都很孝順,經常幫忙減輕父母的負擔。而身為大女兒的金鳳,早已學會艇上各種工作,從開船到捕魚樣樣皆能。 金鳳和阿Mo拍拖九年,已從蜜月期步入平淡期。他們之間最大的磨擦是大家的工作時間不同。金鳳日間工作,而阿Mo則晚上上班,由於他們的見面時間愈來愈少,鴻溝便不斷加闊,使感情響起警號。 最後,阿Mo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放棄廣告工作和金鳳一起賣魚。 金鳳和阿Mo這一代的愛情,體現了為愛付出。他們雖然沒有富裕的物質生活,但卻繼承了上一代張氏夫婦相愛的精神,互相關懷協作、細水長流,維繫着家人平穩幸福。他們每天開開心心的工作,晚上一家人輕輕鬆鬆的吃飯。不求大富大貴,只求每天的平安。

  • S29E06 情花開

    • October 26, 2015
    • RTHK

    Kursk庫斯克,39歲,為現職中學通識老師、時事博客,已婚並育有一女。 上一代的愛情故事通常都比較簡單。結識、相戀、拍拖,然後順理成章的結婚,組織家庭。Kursk 父母(邱爸爸及邱媽媽)的經歷可以算是典型的上一代打工仔愛情故事。 邱爸爸及邱媽媽相識於工作地方,同為工廠工友,於1974年開始單獨約會,交往後不久,邱媽媽便帶邱爸爸回家「見家長」。父母總想女兒「嫁得好」,當時在工廠打工的邱爸爸收入不高又不穩,顯然不能給邱媽媽過物質豐富的生活,但邱爸爸的老實感動了未來岳父,成功過關,於是他們便正式拍拖,並且在半年後結婚,許下一輩子的承諾。 七十年代,香港沒有太多的「拍拖勝地」。邱爸爸與邱媽媽拍拖時,最喜歡到動植物公園、雍雅山房等地方拍照留念。回顧舊照,拍拖時的邱爸爸總喜歡穿上西裝,非常重視每一次約會。他們有時放工後會到鄰近的麗宮戲院看戲,七八十年代的麗宮戲院的確大受鄰近工廠的工友歡迎,為重要的娛樂。 經歷數十載,拍拖時期的地方早已面目全非,但兩口子依然相親相愛。他們退休後生活形影不離,一同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要追回青年時忙於為糊口奔馳而失去的時間。 邱爸爸與邱媽媽的愛情故事其實十分簡單,而且有點老套,但Kursk卻深深體會到有時越簡單反而越能夠堅持到一些原則,甚至能維持到一段長久的關係。

  • S29E07 承傳‧愛

    • November 2, 2015
    • RTHK

    黃佩琪是一位在網上售賣古董婚紗的八十後。她的家庭和事業似乎都與婚嫁有關。她的父母也是在一個婚宴上邂逅-「當伴郎遇上伴娘,瞬間產生好感,互生情愫,然後執子之手,與子皆老」-她的父母是這樣相知相交。 黃佩琪的雙親認識對方時,母親只有十六歲。雖然年紀少,卻有豐富的社會經驗。上世紀六十年代,社會物資匱乏,黃媽媽兄弟姊妹眾多,家境清貧,為了幫補家計,她在九歲時,已在酒樓賣點心。由於交通不便,每次拍拖,黃先生都由港島駕車至元朗坳頭,花上四小時來回車程。他們拍拖兩年結婚,婚宴上所穿的衣飾,至今仍好好保存,並傳給下一代。佩琪的弟弟結婚在即,亦用上父親當新郎時的「煲呔」,拍攝結婚照。 黃氏夫婦共處三十八年,最大的考驗,是丈夫在數年前中風,妻子不離不棄照顧,現在黃爸爸已完全康復,對妻子心存感激。二人皆已退休,參加活動都有影皆雙。 佩琪的感情路,跟父母一樣,沒有什麼波折。丈夫是她的中學同學,亦是初戀情人,拍拖十年後共組家庭。佩琪自小成長於荷里活道一帶,對古物情有獨鍾。四年前結婚時,想辦一場懷舊婚禮,於是四出搜購相關物件,最後,她不僅與摯愛共偕連理,更與古董婚紗結緣。因為親友們一致讚賞她的婚禮獨特具心思。促使佩琪辭去正職,開設網店售賣古董婚紗。 佩琪自言,所做的工作在香港市場狹窄,因為中國人在婚禮上所用的東西,都希望是全新的,取其新開始的意思,對於古董婚紗,始終有所保留。然而在歐美地方,卻流行母女相傳婚紗,這亦是她很欣賞的的文化。她希望可以宣揚這概念,亦成了她堅持的原因。

  • S29E08 麵包裏的愛情

    • November 9, 2015
    • RTHK

    莫皓光(野人)從事環保推廣工作,他的外婆陳惠芳1915年於內地出生,今年剛好100歲。那年代,不少年輕人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約束,並無戀愛自由。婆婆在17歲那年,在父母的安排下,跟一個雜貨店少東盲婚啞嫁。 婆婆最初對滿面鬍子的丈夫印象不太好,但因為不想捱窮,所以還是順從母親的意思,答應這門親事,開始過其少奶奶生活。問婆婆其丈夫值多少分數,她毫不猶豫 給予100分,只因身為少爺的丈夫從未罵過自己,每朝又帶婆婆的父親上茶樓,這實在叫野人意想不到。「我覺得婆婆很投入於這段關係,她跟公公相處融洽,也 許是因為覺得另一半是完美。」 野人坦言並未想過「嫁個有錢人」在那年代是如此重要,野人收入未算豐厚,曾經擔心沒有女孩子喜歡自己。幸而其後認識了「講心唔講金」的社工鄭佩珊(阿牛),願意為愛情捨棄麵包,跟他結婚後搬到郊區一起過簡樸環保的生活。 在追尋上兩代愛情故事的過程當中,野人發現愛情的核心是生活的點滴,「好像我跟太太,一起煮食已經很開心。我覺得婆婆並無追求愛情,她的愛情是父母帶給她的。但當她有了這份愛情之後,她很珍惜,從一而終地維繫、經營這段關係,我覺得這態度很值得學習。」

  • S29E09 字裡情深

    • November 23, 2015
    • RTHK

    戴駿傑(Billy),筆名「八輩子的約定」。他因為在高登網撰寫愛情小說而為人認識。及後,有出版社為他結集網絡故事出書,他亦開始在一些女性網站撰寫愛情專欄。 一個二十五歲的大男人,竟然會迷上寫愛情小說。背後全因他有一對恩愛的父母與溫馨的家庭,使他從小便憧憬愛情,同時使他的筆名也取得格外浪漫。Billy 憶述:「當年與前度女朋友過橋時,戲言每走過一次,就像過孟婆橋一樣,等於過了一輩子。我便與她走過八次,寓意要相戀八輩子。」 戴父對戴母是一見鍾情的,而戴父則是戴母的初戀情人。也許就是這份初戀的感覺,使他們愛得格外甜蜜。不過,他們的愛情亦非一帆風順。當年戴父從事中港貨櫃 運輸,經常要遊走香港與廣州兩地。因此,戴母既擔心他駕車時會遇意外,亦擔心他受不了內地女子的引誘。「包二奶」危機不但沒有破壞他們的感情,反而造就機 會,讓他們學會更珍惜對方。 戴父憶述:「當年我們的相處時間少。但是我放假必定回家陪老婆和兒女,不會像其他同事般相約打麻雀耍樂。自己辛苦賺錢,也想見一下家人,知道他們過得好便 是自己辛苦的成果。」戴母表示:「當年會寫信給他,提醒他一些事,因為有些事面對面談便可能會吵架。」所謂小別勝新婚,戴母當年每次送戴父出門上班都會贈 他Goodbye Kiss,戴父回家時也會給她擁抱。正是由於大家能珍惜相處的時光,才能廝守一輩子。 戴父對家庭的重視,原來亦受到其父的影響。戴爺爺當年為了讓一家八口生活過得更好,便響應左派黨團的號召,舉家返回中國廣州工作,協助建設祖國。戴奶奶回 憶:「當年香港生活艱難,1958年很多人申請離開。回去讀書、住屋不但不用錢,工資也很高,所以便一起回到大陸。」後來,經歷文革後,戴奶奶擔心一家安 危,於是與戴爺爺決定將家少帶回香港生活。幾經奔波,戴奶奶笑言:「這樣辛苦都是為頭家。」 祖父母與父母兩代人凡事以「家」為先的觀念,讓Billy自小便感到家庭生活的美好。因此,他年紀輕輕已經為成家立室作打算,亦夢想能組織一個有一子一女 的四人家庭。不過時移世易,Billy有感現在要養育子女比以往更難。不過他仍相信甜蜜的愛情與幸福的家庭。只要細心經營,愛情一定能與世長存。

  • S29E10 前衛愛

    • November 30, 2015
    • RTHK

    前新聞女主播方健儀(Akina)形象理性、硬朗,在她的印象中,父母的愛情故事不是浪漫的故事,與「前衛」更風馬牛不相及。但原來方生方太婚前已共賦同居,之後更未婚懷孕,誰說他們不前衛! 方生十九歲時,在銅鑼灣渣甸街一間米舖當司機,當時十四歲的方太則在對面的廣告招牌店工作。一天,方生鼓起勇氣相約方太去看電影,她欣然接受,二人逾半世紀的愛情故事便由此而起。拍拖數年後,方生搬到女友家跟她一家同住,「是未來外母行出第一步,因為我在香港沒親人照應。當時我睡在地上,她則睡在床上,大家很規矩。」婚後才跟丈夫同一屋簷的Akina自問遠不及雙親前衛。 方生雖說當年同居生活很規矩,但其實方太於結婚時已懷有身孕,婚後七個月便誕下大女兒方可璇。四十多年前的香港較現時保守得多,「奉女成婚」不為普遍人所接受,他們只好宣稱方可璇是「七星女」,這一度成為家庭中不能說的秘密。 方氏夫婦在婚後合力經營一家車房,不僅是方家的收入來源,亦印證着夫妻二人感情昇華。方生自問作為一個男人要有責任感、有「腰骨」,但卻從未試過送花、寫情信,他直言送花倒不如送米來得實際。Akina覺得自己的丈夫跟父親如出一轍,「爸爸常說選夫婿,一定要似他踏實、穩重,財富、外貌並不重要。結果我的丈夫跟爸爸性格相似,二人同樣屬狗、同樣踏實、同樣不是富豪,喜歡自己一手一腳建造自己的家,從不假手於人,亦同樣毫不浪漫。」Akina表示將來有下一代,也會跟父母一樣,為子女營造健全家庭、健康愛情觀,因為這都是成長不可或缺的元素。

Season 30 - 最佳配角

  • S30E01 火舞飛揚

    • July 14, 2016
    • RTHK

    梁振瀛 (Chris) 不愛讀書,會考零分,20歲出頭,在主題樂園的服裝部工作,趁著工餘時間,去請教劇場的薩摩亞火刀舞者,秘密練成火刀舞絕技,但一直未有機會演出。 何曉嵐 (Margaret) 演藝畢業,熱愛跳舞,因身材樣貌輸蝕,長居配角。兩公婆覺得在主題樂園,不能夠一展所長,於是決定離開主題樂園,出去闖一闖,成立了香港唯一的馬戲團。 Margaret 希望藉此製造更多的表演機會,但因為多了行政工作,雜務纏身,舞台離Margret愈來愈遠,反而一無所求的Chris,因著火刀舞的吸引力,無心插柳成了主角。

  • S30E02 正印 . 二幫

    • July 21, 2016
    • RTHK

    在時代巨輪的牽引下,李鳳被捲入粵劇的漩渦裡,8歲初登台板,至今投身梨園近半世紀,幾十年來她奮力掙扎,力爭上游,盼望他日踏上「正印花旦」之位。唯事與願違,李鳳的戲行生涯絕非平坦,歷盡起跌。 李鳳一生經歷大時代的轉折,看透人生,笑對起跌。李鳳出生於廣州的門第世家,不愁衣食,但50年代,為逃避一連串的社會運動,南下香港。8歲時已初登台板的李鳳,師承自陳寶珠父親-陳非儂;60年代初,參與林家聲的粵語電影,被喻為馮寶寶第二,但童星發展未能令她一炮而紅。70,80年代,粵劇行業式微,李鳳轉拍電視劇,之後更抽身學做時裝設計;臨近回歸,時勢易轉,香港粵劇界經歷「小陽春」,李鳳將做時裝設計賺到的錢自資成立劇團,擔正做正印花旦;半生遊走戲行,至此理應躊躇滿志,李鳳卻毅然淡出經營幾年的劇團,放下身段,重回二幫角色……

  • S30E03 疾風背後

    • July 28, 2016
    • RTHK

    古國雄(波仔)自幼喜歡追求刺激,愛好電單車危險飛車的工作,但媽媽卻極力阻止,反而慫恿他入馬會做馬伕,除了有穩定收入,並有宿舍提供;波仔在馬會負責照顧馬匹,每日平平淡淡地工作,一做就二十年;工餘時間,波仔瞞著媽媽,客串做電影特技人,憑著過人的膽色,擔當劉德華的替身,滿足多年來的飛車癮。怎料,替身身份被鄰居戳破,媽媽亦終於道出阻止他去飛車玩命的原因,揭開了一件埋在心底多年的憾事…………

  • S30E04 魔幻迷途

    • August 4, 2016
    • RTHK

    世界上有沒有魔術? 你信,就有,你不信,就沒有。 魔術師靠無窮的想像力,令人相信現實上做不到的,都可以做到。 但想像終究是想像,永遠都不會是現實。 你明知是掩眼法,卻寧願留在魔術的想像世界,最後選擇不拆穿。 溫鎧全Roxas是魔術師助手,他認為魔術師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簡單一句,就是「要騙人,首先要騙自己。」當魔術師有大型舞台表演時,Roxas在後台指揮大局,道具組裝、音樂播放、場面控制等,要「一眼關七」。他說喜歡做後台多於在台前表演,認為表演順利完成,做後台的才是無名英雄。 Roxas與魔術結緣源於讀書時一次表演機會,令Roxas開始受人注目,擺脫「廢青」標籤。Roxas自言好勝心強,喜歡站在舞台上的感覺,他一直希望創作一個魔術表演,參加比賽,想像自己獲獎。 魔術比賽即將舉行,Roxas的魔術構思亦逐漸成型,他的夢想最後會否成為現實?

  • S30E05 追夢一男子

    • August 18, 2016
    • RTHK

    陸駿光1999年入讀演藝學院的戲劇系,當年他二十一歲,演藝學院畢業之後,他隨即加入了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一做九年,一直擔當一些小配角。 直到2012 年時,王維基的香港電視籌備開台,主打拍攝劇集,並高薪向其他電視台挖角,陸駿光覺得這是一個跳槽的好機會,並且進一步實現自己當演員的夢想。 但很可惜, 在跳槽三年後,香港電視最終因沒有獲電視牌照而中止製作節目,而他只能轉為自由身藝人,繼續追夢。這一場追夢行動,全因他爸爸對他的一番話。

  • S30E06 二號種子

    • August 25, 2016
    • RTHK

    體育場上的頒獎台,沒有特別設計,離地面也不高,卻是運動員窮盡半生汗水和辛酸,才能走上去的夢想之地。現時香港全職女子競技體操運動員中,以黃曉盈和蔡念恩這對「雙妹嘜」年資最深:黃曉盈性格較外向,體操動作活潑;蔡念恩較內向,屬於力量型,訓練時特別勤力。兩人自小一同訓練、一同出賽,共同面對運動員生活的成功與挑戰。 體操運動員生涯很短,黃金年齡是15至19歲。面對年紀漸長,黃曉盈有幸於四年前,以25歲的「高齡」獲得出戰倫敦奧運的機會,更自創「黃曉盈跳」的全新體操動作,獲得國際肯定; 另一邊廂,蔡念恩自小已被選入港隊,後來更被派到湖南省隊集訓,屬當年的明日之星;不過隨著退役臨近,她覺得近年身邊的讚美聲音開始減少,令她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出色的運動員……

  • S30E07 妙手回音

    • September 1, 2016
    • RTHK

    每天Kevin(許建弘)都全心全意與鋼琴琴鍵打交道,為求能夠彈出美妙的音色,不容許絲毫失誤。不過,在表演的舞台上,他從不是主角,甚至在主角進場前,他便要退場。 他是一位鋼琴調音師。三十出頭,已有超過十年調音工作經驗,但同時他亦擁有音樂文學碩士學位,鋼琴造詣達演奏級。他選擇了對學歷要求不高,且收入不穩定的調音師作為終身職業,原是基於一份使命感。 Kevin師承他的伯父許君賢。許師傅是香港近二、三十年來首屈一指的鋼琴調音師,對調音的要求甚高,他甚至將調音比喻作一門藝術。過往,Kevin經常跟隨伯父四出工作,並從中偷師。站在如巨人般的伯父身旁,他只願當一個配角。 但自去年初,許師傅病逝,Kevin便要獨擔大旗。他要繼承的不只是伯父的事業,更是他對調音工作的熱誠,以及對藝術的追求。一年將去,究竟Kevin能否從昔日的配角蛻變成主角?

  • S30E08 一紙之約

    • September 8, 2016
    • RTHK

    溫雪瑩阿Sue今年33歲,由17歲開始,在31個婚禮上,阿Sue做過27次姊妹,4次伴娘。 阿Sue未婚。婚姻是否女人的最後歸宿,阿Sue疑惑。 多少個無眠夜晚,姊妹們通過電話線兩端訴說親密心事。然後有一天,姊妹們逐一披起嫁衣,有人幸福美滿,有人焦頭爛額,有人終身不嫁,有人兒孫滿堂。究竟女人為什麼而結婚?究竟女人行哪一條路才是最快樂? 一紙婚書,對阿Sue來說雖然並不等同天長地久,但當愛的承諾在耳邊回響,難免有時令人衝動。愛情路上的跌跌撞撞,亦多少影響一個人的婚姻觀。不過即使面對鑽石的閃光,阿Sue仍堅持自由的心。 阿Sue以姊妹身份目睹一個女人結婚時的喜悅,亦見證一個女人結婚後的無奈。一夜間的身份轉變,不少女人最後為家庭放棄事業,姊妹情亦難再。 結婚,一生人一次。很多人認為,結婚一天,是一個女人一生人之中,最美麗、最動人的一天。新娘贏盡讚美與目光,是全世界的主角。結婚是一個女人的人生高峰。那婚後的女人,還會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嗎?

  • S30E09 一代宗獅

    • September 15, 2016
    • RTHK

    舞獅係中國傳統國粹,亦係香港嘅地道文化,每逢新年節慶、新張慶典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為喜氣洋洋的場合增添熱鬧色彩。發仔(劉潤發)從小與舞獅結緣。由打鑼鼓開始訓練,希望有日「登上獅頭」。 經過六年苦練,發仔終於一嘗舞獅頭的心願,可惜才剛剛上手,他的身高竟成為障礙,被師傅勸說轉做獅尾。 發仔的師傅二姜(姜偉康)和三姜(姜偉池)出身在武舘家庭,繼承父業接掌醒獅團,經歷重重困阻後,終於打出一片天。但因為五十年代至今舞獅常與打交、收坨地拉上關係,三姜和發仔的老師和親人都戴有色眼鏡來看他們。現時三姜致力推動舞獅運動,希望改善舞獅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形象。 發仔練習時能在3米的梅花樁上跳躍亦如履平地,但一到比賽便緊張無力,他能否在香港初賽中脫穎而出,代表香港迎戰五國醒獅勁旅?

Season 31

  • S31E01 翁靜晶|覺曉

    • September 22, 2016
    • RTHK

    由從事十多年的律師生涯中退下來,翁靜晶一心想過平靜的生活。退休後,協助定慧寺維修籌款,卻讓她無心揭發寺內人員涉嫌干犯一連串不當行為。她硬着頭皮,要把事情理順。她保住了每一個善信的捐款,也義務提供法律支援… 翁靜晶相信人生每一個轉變和起伏,是命運註定,也是由自己去開創。 七十年代尾出道,年紀輕輕的翁靜晶已經當上電影女主角,本來演出機會接踵而來,可是水銀燈下的日子並不是她嚮往的。嫁給劉家良師傅之後息影,人生進入另一個階段。為了生計,她試過通宵織冷衫賣,也試過賣保險…最後,她憑着不服輸的精神,在法律領域中找到自己的世界。 走過了奔波勞碌的光景,但願她以後再看人生這一段日子,就像看一齣史詩式電影,會是幻想不到的優美。

  • S31E02 陳奕 | 從眉出發

    • September 29, 2016
    • RTHK

    HASAYAKEE,BALA BALA BU,何家公雞何家猜…… 一首首耳熟能詳的兒歌,陪伴一眾八、九十後的年輕人成長。人長大後,生活忙碌,兒歌不再聽,可曾記得歌者是誰? 少女時代踏入樂壇的陳奕,唱兒歌為主,出道6年,換來<兒歌皇后>的稱號。不過,她沒有選擇在歌唱界發展下去,乃因性格內向,覺得幕前生活壓力大,倒是由於歌手關係,認識了化妝和髮型師的工作,漸漸產生了興趣,後更毅然修讀化妝課程,踏上化妝師之路。 昔日被人化妝,今日替人服務,難得陳奕能放下身段,憑一技之長開創一番事業,由新娘化妝到宴會化妝,事業漸上軌道。近年因兒子日漸長大,她有感要投入更多時間照顧,決定再次轉型為繡眉師,讓事業與家庭取得平衡。 陳奕曾經璀璨,今日回歸平淡,享受人生。她的蛻變,印證了只有懂得放下,才能再次出發,人生有無限可能。

  • S31E03 伍文生 | 追

    • October 6, 2016
    • RTHK

    兒童節目陪伴我們長大,每個角色、環節,也帶給大家許多共同回憶。 伍文生,1993年電視台藝員訓練班畢業,一張孩子臉讓他很快便當上兒童節目主持,亦經常飾演學生角色。可惜十六年過去,角色上仍然沒有太大突破,令他明白到自己在演藝圈的位置。他學會接受、也懂得放下。2008年離開電視台與太太到澳洲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回流香港跟外父學做飲食,每天工作十多小時。曾經是演員這個身分,偶爾會令他成為眾人焦點,卻不會成為他的障礙,從樓面、水吧、收銀到洗碗,他都樂意去學去做。 現在,伍文生已擁有屬於自己的一間外賣店跟一間餐廳,每天也為事業繼續拼搏。但是他明白,自己內心所追求的,其實只是跟太太一起的簡單生活。

  • S31E04 楊婉儀 | 認真.隨心

    • October 13, 2016
    • RTHK

    Winnie,楊婉儀,一個螢幕上廣為人熟悉的面孔,由1995年參加選美開始,踏上演藝之路,做過司儀、節目主持、電視劇主角等等。但為著一對子女的成長,Winnie甘願淡出幕前。不在鎂光燈的照射下,她仍可找到演藝以外的另一專業,繼續璀璨人生。 Winnie自少在美國長大,大學時修讀新聞傳播。畢業後,Winnie一心希望以選美之途進入電視台當記者。不過當選後,Winnie旋即成為傳媒焦點,在身不由己下,投身了演藝之路。雖然如此,她還是盡力做好自己,免得其他同事因她的緣故而延遲收工,她回想:「當時都幾大膽,一個不大懂得中文的人選擇需要讀好中文的這份職業。」 Winnie當了媽媽後,就是這個「盡力做好自己」的原則,她在百忙中修讀兒童教育及心理課程,希望更好地教養子女。但生活的拉扯,使她不得不放下演藝工作。Winnie進修時發掘到自己對教育的興趣,在恩師曾雪麗校長的鼓勵及支持下,Winnie開始了她的第一次教班經歷:教授儀態班。現在,Winnie開設了一所教育中心及幼稚園,開展教育工作者的生涯。 Winnie雖無刻意安排自己的前路,但臨到她的每一件事情,都會盡力做好,為身邊的人奮鬥。也就是這份心志,Winnie期望在不久將來開設小學,讓信任她的家長不用擔憂子女升學的煩惱。

  • S31E05 黃澤鋒 | 鋒迴路轉

    • October 20, 2016
    • RTHK

    你或許認得他,但未必能夠說得出他的名字。你或許知道他是游泳健將,但未必記得他曾參演那些節目、角色。在影視圈浮浮沉沉三十載,卻憑着運動員的堅持和毅力,未肯放棄演戲夢想。他,名叫黃澤鋒。 因父親為50年代飛魚,黃澤鋒自小習泳,曾屢次贏取香港渡海泳冠軍並為當年紀錄保持者,亦對國術深感興趣而習武。健康活力的形象為他帶來參演香港電台《青春道上》的機會,並因此開展其演藝生涯。可惜多年來多為配角或主持,始終未能大鳴大放。 2001年,黃澤鋒與友人合資飲食生意。初時生意暢旺,名利雙收。怎料沙士一役,令他傾家蕩產,婚姻亦同時決裂,人生跌至谷底。幸而運動員的頑強鬥志再度發揮,遂收起悲痛、重新振作。 黃澤鋒憑藉自己的游泳天賦,開班授徒;同時積極學習國術及泰拳,更成為泰拳持牌教練、拳證及裁判。在泳場上、擂台上,他能縱橫馳騁,盡展所長。 經歷過多次人生起跌,現在的黃澤鋒豁達樂觀,深感一切自有上天安排。雖然對演戲仍然充滿熱情,但他只視為興趣。他期望於有生之年,能繼續發揮其天賜才華,繼續追夢。

  • S31E06 黃宇詩 | 小天地

    • November 3, 2016
    • RTHK

    黃宇詩,父母都是演藝圈的知名藝人。在外界來看,她的成長環境得天獨厚,但身處其中的她卻另有一番感受。父母的成就尤如硬幣的兩面,既是光環,也是要追逐的成功指標,如影子般一直成為她的壓力。宇詩最初努力嘗試在演藝圈向著演員的夢想進發,但十多年轉眼過去,大多數觀眾對她的印象卻不是演員,而是主持。 在夢想與現實出現不能縮窄的距離時,2011年,宇詩決定減少演出工作,將時間逐步放在另一夢想內。由零開始,宇詩學習透過設計女性內衣,來創立自己的品牌,重新尋找屬於自己的小天地。 今天,對黃宇詩來說,父母帶給她的不再是光環或壓力,而是他們的人生及處事態度。父母不再是需要追逐的影子,而是組成小天地的一個重要部份。

  • S31E07 黃翊 | 最愛的你

    • November 10, 2016
    • RTHK

    因為一個決定,改寫了黃翊的一生。 黃翊於1986年參加新秀歌唱比賽,之後簽約唱片公司出道,期後三年間推出6張唱片,是公司力捧的新人,主持和拍劇的機會接踵而來,就在星途看來一片光明之際,黃翊為了堅持自己的初戀,突然被公司雪藏,失去了發展機會之餘,連本來密切的家庭闗係也深受影響。 黃翊是家中幼子,自幼深得家人的萬千寵愛,特別是比他年長十多年的三家姐,更放棄了自己的工作,陪伴黃翊走歌唱之路,為他打點一切,所以當黃翊為了感情而影響歌唱事業,三家姐痛心不已。曾經有幾年時間,兩人如陌路人互不相干。但隨着日子過去,兩人都多了歷練,多了體諒,慢慢又重拾昔日一家人的親情。 今天,黃翊與三家姐一起打理大排檔,與太太及兒子過着安穩的生活。對於當年的決定,他沒有後悔,反而感激過去的經歷,讓他看到自己的不足,成長為今天的黃翊,一個擁有幸福家庭的黃翊。

  • S31E08 黃大鈞 | 走過烽煙前線

    • November 17, 2016
    • RTHK

    大家認識的黃大鈞,是經常在電視螢幕上出現的新聞記者及主播,離開電視台後,他亦常以酒評人身分出現。工作生涯上有這個重大的轉變,其實也是他摸索人生路向的其中一個歷程。 不是唸新聞出身的黃大鈞,嘗試做過不同職業,卻機緣巧合下成為記者,加入香港最大的電視台,負責採訪及報道新聞。工作環境與性質帶來壓力,一次患上面癱的經歷,讓他停下來思考,最終決定放下電視台生涯,為的是尋回家庭、工作及興趣並重的平衡生活。 現在做公關工作的黃大鈞,除了更多時間培養對品酒的興趣,也有更多機會以自由的身分關心社會。目前多姿多采的生活,其實都跟他的傳媒經驗息息相關。走過新聞前線,當中閱歷,是人生路上其中一片精彩的風景。

  • S31E09 黃泆潼 | 跌跌撞撞

    • November 24, 2016
    • RTHK

    Miss Yellow --在打碟DJ界不會陌生的名字,她是本地少數的女DJ,更是由藝員轉行打碟的第一人。 Miss Yellow藝名黃泆潼,原名黃普恩,大約十七年前透過選美踏足娛樂圈,一心以為可以藉此成名,賺快錢,然後離開那個她討厭的家。可是,在電視台營營役役多年,被派角色總離不開壞女人、狐狸精,發展平平的她開始感到前路茫茫。 因緣際會下,她認識了她的DJ師父Ryan,並嘗試學習打碟。由於Miss Yellow自小就熱愛音樂,加上個人天份和後天努力、以及本身的知名度,在時間和各種條件的配合下,不足一年,她便能獨攬大旗,迅速在打碟DJ界走紅,近年甚至唱埋歌、做歌手。 轉行成為打碟DJ,令Miss Yellow走出谷底、重拾人生目標。另一方面,宗教信仰亦大大改變了她的思想態度,使以往那個“黑暗、衰格”的黃泆潼,變成現在“積極、開朗、友善”的Miss Yellow。與一向不瞅不睬的母親,關係亦有所改善。感情方面,更終於遇到她的Mr. Right,二人今年初已步入教堂,揭開人生新一章… 現在的Miss Yellow,不會隱瞞不快的童年,也不會掩飾可憎的舊我,亦不介意失敗的過去,因為她知道她的人生已不一樣。她期望繼續透過音樂傳揚正面思想,用愛感染身邊的人。

Season 32 - 職外高人

  • S32E01 半職交響夢

    • April 6, 2017
    • RTHK

    在香港,演奏音樂是很多人的業餘興趣之一,但要將音樂發展成自己的職業,他們又要面對多少掙扎呢? Moon與Alex都是業餘的追夢者,在有限的時間內追尋自己的音樂夢。 蘇潔明(Moon)自幼熱愛音樂,甚至希望在大學時可以入讀音樂系,可惜因為遭到爸爸反對而選擇了另一個學科:放射診斷。畢業後,她成為一名放射診斷師,並且在工餘時間繼續進修音樂,後來因為無法兩者兼顧而毅然辭職。她後來成為一名全職音樂老師,但不久又感覺現實環境與理想相差太遠。她最後決定用一半時間做放射診斷師以維持生計,再用另一半時間專心搞她自己創立的業餘管弦樂團。 黃鐳鈞(Alex)在中學時學習雙簧管,入大學時同樣放棄了音樂系而選擇了另一個學科:數學。成為一名中學教師之後,他重拾對音樂的興趣,先後添置了不少專業樂器,然後把握機會,在各個業餘樂團中演出。他的業餘身份有時會令他損失了一些演出機會,他的音樂路也得不到父母太大的支持,但他仍堅持自己要做一個專業的業餘演奏者,並且夢想有一天可以成為職業演奏家。

  • S32E02 潛龍勿用

    • April 13, 2017
    • RTHK

    全職髮型師阿Wing入行二十年。十六歲開始在髮型屋做學徒,當時人工低、時間長,不過阿Wing為生活咬緊牙關,一直捱到做髮型師,至今從未放棄;03年沙士阿Wing嘗試創業,可惜最終損手離場。經歷過人生的高高低低,今天的他依然堅持用心剪好每一個頭。 一人有一個夢想,阿Wing自小熱愛海洋,十多年前在弟弟Toby的影響下,開始潛水、更迷上水底攝影。憑著多年來的熱誠和毅力,阿Wing在工餘時間為香港海洋記錄了一張張珍貴動人的生態照片。作品曾經獲得本地及國際潛水攝影獎項,技術開始得到業界認同,令阿Wing萌生轉為一個全職水底攝影師的念頭…… 無奈,在香港做一個全職水底攝影師要面對不少挑戰,加上有家庭和生活的壓力,在夢想和餬口之間,阿Wing會如何選擇?放膽豁出去闖一闖、還是「潛龍勿用」,待機而動?

  • S32E03 舞槍弄琴

    • April 20, 2017
    • RTHK

    人稱「蝸牛」的劉璟林,是一位鋼琴調音師,但他不懂彈琴,亦沒有被清脆的琴音迷倒;能夠令他著迷的,是另一種聲音──槍聲。 蝸牛2003年開始迷上實用射擊,這種氣槍射擊活動,是要用最短時間,準確地完成模擬場景內的槍靶。熱愛機械的蝸牛笑言,槍對他來說有一種魔力:「由開第一槍到第二、第三發子彈射出,如何流暢及準確地進行,最令我著迷。」 蝸牛對機械操作很有興趣,年紀輕輕已經將玩具槍拆開研究,後來更加得到爸爸的支持,中學畢業後就開了一間專替人修理及改裝氣槍的店舖。開店兩三年後,生意開始走下坡,為了生計,他走去琴行當調音學徒,最後更轉行當鋼琴調音師。 調音師這行業,一做二十多年,對他來說,鋼琴與槍有共通點:「我的工作範疇是令這些機械運作暢順,彈鋼琴時,並非只是打一下琴鍵,而是連續幾下都操作正常;槍亦一樣,子彈發射後,放開手,零件返回原位,再打第二發子彈。」 蝸牛鍾情實用射擊,但這活動卻未能成為他的職業,他的夢想是推廣這項活動,令實用射擊成為體壇認可的運動,射手可以成為職業運動員或教練。

  • S32E04 慕古匠心

    • April 27, 2017
    • RTHK

    不要單看何國標身穿笠衫短褲,以為他是一般工匠,猜不到工餘時間他會執起筆和放大鏡, 像私家偵探般追查及記錄一些香港被遺忘的歷史。 何國標是一律囉木店的第四代傳人,為了承繼家族生意,中學畢業後便回店內工作。 在2000年,對木頭已麻木的何國標發現了自己的興趣,他在一本書上, 發現其中一張舊照片的街道標題錯了,正確的街道正正就是在他長大的油麻地, 所以他非常熟悉亦得到爸爸確認,從此令他認為歷史是不可以有錯的, 追尋歷史和他的工作一樣,要有一絲不苟的精神和態度。之後,他找尋自己店鋪的歷史, 同年他追尋歷史的熱情更令紅磚屋保存下來。 直至現在他也不定期在報紙投稿,主要記錄低他搜尋過一些少為人知的香港歷史。 在尋找舊香港的十多年,何國標與一班愛好歷史的人也體會到, 歷史是一個地方的靈魂,沒有歷史就只剩下軀殼, 若再沒有人去發掘去記錄歷史的話, 香港便會在下一代腦中漸漸迷糊,漸漸消失。

  • S32E05 馬克一號的故事

    • May 11, 2017
    • RTHK

    自稱是傻佬的馬子恆(Ricky Ma),卻受到世界各地傳媒追訪,原因是他實現了一個童年夢想,自己製造出一個倣真機械人。他常說自己喜歡玩人生,要隨自己的興趣行事,聽來瀟洒,但會隨心行事的人有多少? 跟很多人都一樣,Ricky最早認識機械人是透過小時候的卡通片,亦跟很多小孩一樣會問,究竟將來機械人會否出現呢?最後也跟很多人一樣要為生計而工作,他當上一個平面設計師,唯獨不同是他沒有忘記小時的夢想,花了40萬元,在家自製一個倣照一位荷里活女星的樣子的機械人Mark 1。Mark 1外貌幾可亂真,表情細緻,而且一般製造倣真機械人是需要龐大經費及一隊科研人員,但Ricky獨個也能成事,所以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來訪。 Ricky由90年代當上平面設計師,經歷行業興衰。眼見機械人的技術發展一日千里,由工業生產的機械臀,到會行走的人形機械人,他相信這是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但香港在這面發展遲緩,他正站在夕陽與新興行業的十字路口。究竟他的機械人夢想能否繼續實現呢?

  • S32E06 畫藝人生

    • May 18, 2017
    • RTHK

    陳勉良,電視甘草演員,以收入或知名度來說,其正職藝員身份並不突出。但正職以外,他卻是一位國畫大師。為何陳勉良會以藝員為業?他的心路歷程又是怎樣? 甚麼環境、甚麼因素、甚麼性情,造就出今日的國畫大師這個成就?

  • S32E07 龍的傳人

    • May 25, 2017
    • RTHK

    薄扶林村是港島區一條歷史悠久的村落,而村內中秋舞火龍習俗,更加有百年歷史。全長約30米的火龍,幾乎由村民吳江乾一手一腳包辦。 吳江乾師傅在薄扶林村長大,自小已懂得紥龍,為了傳承火龍文化,近年在村內開設工作室傳授紥龍技術。吳師傅沒有半點兒架子,經常跟學生打成一片,亦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對於傳統文化,他仍然有份堅持,常言道:「成名不變質,創新不忘本」。吳江乾樂天知命,甘於在村內過著簡簡單單的生活,他在火龍工作室旁開檔賣魚,直言能夠餬口便滿足。 自從2013年開始,港島南區有另一處亦有中秋節舞火龍,而推動這活動的,正是吳江乾的哥哥,吳江南師傅。吳江南同樣在薄扶林村長大,雖然已遷出村外居住,但仍心繫火龍文化,他將火龍傳統帶到香港仔,亦在香港仔的青年中心教年輕一代紥火龍,希望讓更多人接觸火龍文化。本身是跌打醫師的他,同時亦有教授蔡李佛拳及舞獅,吳江南自少跟師傅習武,處事嚴謹,亦著意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他希望自己的侄兒,即吳江乾的兒子,能夠繼承村內的獨有文化。 吳江南及吳江乾兩兄弟,回想兒時經常到薄扶林水塘玩耍,更會在附近採摘紥火龍的材料,例如竹、葵葉及榕樹根。二人性格各異,但理念相同,希望將火龍文化發揚光大。

  • S32E08 溫故知新

    • June 1, 2017
    • RTHK

    你還記得自己小學、中學時讀過的舊課本嗎?相信大部分人在考試後,已經把它們丟掉、或者遺失了。今天,你還記得曾經在這些課本裡讀過甚麼?學過甚麼? 劉智聰是一個視覺藝術家、也是一個大專、中學視藝科老師,十多年前,他開始收藏舊物件。現在,他已收藏了數千本中、小學的舊課本,還在灣仔開設了一個舊課本展示館,公諸同好。 今天翻看這些舊課本,劉智聰覺得不單只美術插圖上趣味盎然,經過歲月洗禮,內容上更仿佛是在閱讀香港的近代史。

  • S32E09 單車狂想曲

    • June 8, 2017
    • RTHK

    一輛單車,用雙腳踏,可以穿梭不同城市,觀看不同的風景。 一輛單車,用雙手造,原來也可以變出不同的風格,實現天馬行空的意念。 單車創作家陳培基(Gary) 十年前只是一個普通的膠袋印刷工人,一次偶然在街上與單車友發生磨擦,一句粗口激發他去嘗試自製單車。即使對單車結構毫不認識,他努力用土炮的工具和廢棄的材料,終於創作出第一部自製單車,從此,他原本枯燥的人生展開不平凡的旅程。 他躲在工廈走廊默默裝嵌、深宵獨自在街上試車、跌倒受傷無數次……全情投入單車創作,皆因Gary在這裡找到愈來愈多發揮自我的空間,用廢物製作而成的作品也更層出不窮:踏板單車、哈利單車、斜躺單車、雙頭單車等等,全部玩味十足。 單車創作本來只是Gary孤芳自賞的興趣,不過世事難料,有一次Gary在街上試「太陽能電動三輪車」被檢控罰款,他的創作故事亦因此被傳媒報道出來,將作品公諸於世,更吸引了一些藝術家、設計師找他合作。Gary眼前的創作路似乎有機會走得更遠,甚至成為他的正職,但仍有待他繼續敢於想像、勇於探索。

Season 33

Season 34

Season 35 - 邊緣探戈

  • S35E01 正邪定分界

    • September 26, 2018
    • RTHK

    今年六十四歲的馮都新,曾經處於正義和罪惡的邊緣。父親是懲教署獄警,自小在赤柱監獄宿舍長大,父母管教嚴厲,經常被提醒要腳踏實地做人,千萬不可做違法的事情。馮都新18歲時投考警隊,自言工作勤勞,破獲不少案件;可惜,當年駐守灣仔區,受到不少引誘,漸漸走上吸毒之路,淪落至靠打白粉針止癮,及後更知法犯法,偷取停車收費錶內的錢幣來買白粉,結果被同袍拘捕,親手斷送了自己的警察生涯。沉淪毒海期間,馮都新更曾經三度嘗試結束生命,踏上死亡邊緣。1981年,廿七歲的馮都新決定接受福音戒毒,由執法者變成被監管的戒毒人士。 痛苦的戒毒過程,令馮都新有更多領悟,戒毒成功後,他決意幫助其他戒毒者,於是在1989年,獨自創立了西貢的戒毒中心,二十八年來,將無數徘徊在毒海邊緣的青年拉扯回來;雖然馮都新外表嚴肅,但戒毒中心內的學員與導師,全都感受到他的痛錫與關心。而眼見吸毒青年走回正路,亦令他肯定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回看大半生,正邪原來只差一線,能在罪惡邊緣走回來的馮都新,至終成為被學員、女兒尊敬的好父親!

  • S35E02 非‧一般港人

    • October 3, 2018
    • RTHK

    一身黑皮膚,一頭鬈髮,外表看起來是非洲人,但因為在香港出生成長,瑪嘉烈Margaret這個中非混血兒講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生活習慣甚至較香港人更地道。 Margaret的爸爸來自尼日利亞,媽媽是香港人。爸爸在香港遭受過不少歧視目光,但Margaret沒有想過這些事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她小時候受到同學嘲笑戲弄,被稱為「黑妹」、「爆炸頭」,為了得到朋輩接納,她把頭髮拉直,又塗上美白面霜,塑造一個迎合大眾的自己。 身處非洲和香港兩種文化的邊緣,Margaret有時也會感到吃力,幸好沿路有師長和一班好姊妹為她打氣,加上性格樂觀,Margaret懂得振作起來,更透過藝術創作調節自己的心情。 面對將來,她想當一名時裝設計師,不過家人卻希望她投考警察,找一份安穩的職業。Margaret本來也乖乖地配合家人與社會的期望,但想到要放棄追逐自己的夢想,和自己在設計上的潛能,Margaret決定要跳出社會對深膚色人種設下的框框,為自己的將來做決定。 這份面對困難的勇氣,或許是來自在她病離世的媽媽。Margaret記憶中,小時候媽媽都是開懷笑著的,似乎忍受著疾病為她帶來的痛苦,努力表現出堅強的一面。在這個高掛著國際都市美譽的香港,深膚色人種似乎仍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堅強,正正是Margaret迎接眼前挑戰最需要的能耐。

  • S35E03 我要跨過界

    • October 10, 2018
    • RTHK

    天生女兒身的阿Sho (梁儷覺),從有記憶開始,就是一副男孩子的個性,討厭穿裙子,愛玩機器人和刀刀劍劍。當年仍是小孩的她,對自己的行為、想法以至男女觀念都沒有太深的思索。在她成長的八零年代,關於「性傾向」、「性別認同」這類話題,都很少人談論,而她自小與父母的關係也比較疏離,所以一直找不到人可以訴心事。回想踏入青春期,阿Sho開始遇到不少尷尬事:「那時身體開始發育,需要配戴女性內衣,但這對我來說是相當難受的事情。」 踏入中學,阿Sho開始習慣穿著中性服飾,亦開始對異性有所好奇。尤幸在我們的社會,女生作中性打扮較少被人投以奇怪目光,不過在阿Sho的心底深處,仍不禁浮現許多問號:「到底自己真實性別是什麼?」、「自己喜歡女生是不是同性戀呢?」然而,答案仍未出現! 走過一段對自身性別疑惑的歲月,阿Sho從中學生變成大學生,更有機會認識一班熱衷話劇的朋友,開始學會擴闊自己。2013年,她編寫了一個關於「性別認同」的劇本,再次加深對自己的認識,認定自己是那個「他」。同年,更決定踏出人生重要一步,找精神科醫生接受精神評估,認真思考變性的事情:「我不知道最終自己能否完成整個變性手術,畢竟有太多因素需要考量,但我確信這是一個能找回自己的重要經歷。」 2013年至今,阿Sho經歷了精神及心理評估、藥物治療及外科手術。期間,本身是日文老師的「他」,除了擔心變性會否影響工作及與學生的關係外,最憂慮的,始終是如何向母親坦白。今天的「他」,選擇以一個跨性別人士的身份生活,要走的路到底將會是如何呢?

  • S35E04 狹縫的天空

    • October 17, 2018
    • RTHK

    在東九龍油塘與藍田之間的海邊,有一處被人遺忘的角落,它是位於市區的邊緣,已經有過百年歷史的茶果嶺村。現在走進村中大街,兩旁全是狹窄零亂的寮屋,交錯的屋頂、狹縫一樣的天空,屋與屋之間電線交纏,因沒有大型去污渠,大部份寮屋都沒有水沖廁,村民只能依賴村口唯一的公廁,這裏一切,都彷如時光停頓了的邊緣社區。 茶果嶺約在一百年前曾經盛產優質花崗石,當時有不少石礦工人住在這裏,全盛時期人口過萬,後來採石業逐漸式微,今日雖仍看到細小的石山,但礦場早已不存在,現時茶果嶺人口只有一千多,村內大街的店鋪亦只剩下數間,其中開業已有半個世紀的冰室,內裏陳設五十年不變,就像回到六十年代的花樣年華,店主鏡叔與太太堅守古老冰室,為的只是讓街坊有一個相聚的地方。 胡麗珊四代住在茶果嶺村,見證小村由盛轉衰,她說兒時已聽聞政府要發展茶果嶺村,但一直只聞樓梯響,珊姐亦感無奈,感覺這裏好像被遺棄一樣,但她卻專心當村裏的導賞員,詳細向訪客介紹過往的光輝點滴。 18歲的童錦熙自小在茶果嶺村長大,深深感受到這邊緣社區公共設施的不足,但他卻不想這裏被拆遷,只希望政府能改善茶果嶺村環境,保留這九龍市區僅存的大型寮屋區,作為香港歷史的見證。

  • S35E05 無言.者

    • October 24, 2018
    • RTHK

    伍桂麟(Pasu)的工作非常冷門,他是一位遺體防腐師。 在中國人社會,接觸死人、處理遺體始終是傳統禁忌;他這份工作的確是非常人所能理解,故難免招來誤解及奇異目光,不過Pasu不以為然,他有自己一套想法。 現任中文大學醫學院解剖室經理的Pasu,每天跟團隊所處理的遺體,主要是為醫科學生作解剖、教學及研究用途。過去十多年,Pasu 曾處理過千具遺體,當中沒有太大恐懼,他認為:「處理遺體的過程就像一種修行。我會對死亡多一份了解,對生命多一種領悟。」 當社會主流聲音認為中國人不可以死無全屍、避忌提及死亡的時候,Pasu卻提出一個大膽構思-「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自2011年至今,他致力在中大推行這計劃,以新穎破格的手法,把遺體捐贈訊息帶到社會各階層。 Pasu對死亡的關注,源自一位好朋友自殺的經歷,令他再一次思考生死大問。「從死看生」,Pasu與志同道合的太太Winnie一步一步突破傳統禁忌,努力推行生死教育,希望能把對死亡的邊緣看法,慢慢推向主流,讓更多人重新思考我們的生前死後。

  • S35E06 罕見的人生

    • October 25, 2018
    • RTHK

    「病向淺中醫」是人所共知的大道理,可惜香港卻有一小撮病人,患上一些難以確診的疾病,有些甚至要花上數年時間,待確診病症後,卻發現醫生對病症也策手無策,只得到一句:「現階段無藥可醫」的結論;因這些病人,是患上了「罕見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每一萬人當中,只有六至十個個案的疾病,便定為罕見病。美國、歐盟、日本以至台灣,都以相近的框架,為當地的罕見病作定義。然而,在香港從未有為罕見病設下定義,所以亦欠缺相應的醫療安排,例如:藥物研發、資助、綜合診治等等。香港的罕病病人,便只能在一般的醫療體系狹縫中,摸索、找尋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阿亨(譚永亨)的父母在他六個月大的時候,察覺他有異於其他小朋友,花了多個月的時間,才從醫生口中得悉兒子患上「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是罕見病的一種。自小,阿亨的手腳和肌肉都無力,活動能力有限,令他只能在輪椅上生活,大小事都由家人照顧,甚至連自理也需要傭人幫忙,但他仍然積極生活,除了努力考上大學以外,他亦每天做胸肺呼吸運動,保持身體健康,希望能等待到新藥物出現的一天。 現時,阿亨在中文大學修讀神學四年級,從一年級開始,他便學習獨立生活,堅持離開父母,與家傭住在大學宿舍,為將來投身社會作準備。對他來說,能在大學校園讀書、生活,與同學相處、玩樂,嚐到平常人的尊嚴,已足夠讓他感到快樂!

  • S35E07 舞者之遷

    • November 1, 2018
    • RTHK

    藝術文化,在香港一直找不到好的土壤成長,當中有各種各樣的因素,而空間場地的欠缺,又是否其中一個令藝術創作未能完善發展的原因? 2016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家年獎(舞蹈)的馬才和(Victor),是香港土生土長的舞蹈家,他和太太嚴明然,同屬於1988年香港演藝學院第一屆舞蹈學院畢業生。兩人自1995年成立舞團開始,不斷探尋嶄新的舞蹈語言、形式和方向,多年來已創作超過110個作品、120個大中小型製作和470場演出。 除了紮根香港,他們還應邀參與世界各地舞蹈節交流演出,為了將經驗回饋香港,於2009年創辦香港 i 舞蹈節,成功推廣舞蹈教育,並影響到台灣、韓國、日本等地的藝術家,在當地舉辦類似活動。 然而,自成立舞團開始,兩人卻不斷在尋找合適地方當舞蹈工作室。跳舞需要空間,一個理想舞蹈工作室更需要多項條件:安全有彈性的地板、大空間、沒有柱阻擋、樓底高、有窗口等等;可惜在寸金呎土的香港,沒有豐裕的資源,想找到理想的舞蹈工作室,並不是容易的事;從新界農地到工廠大廈,二人多年來曾租用不同場地,卻因各種原故,結果仍是被迫遷,舞蹈工作室依舊未有長遠地址,但他們從未氣餒,兩人從青年走到中年,仍然為舞蹈,繼續創作、繼續尋找、繼續努力!

  • S35E08 難分真與假

    • November 8, 2018
    • RTHK

    今年三十一歲的黃家傑,在精神康復機構擔任朋輩支援工作員,而他本人亦患有精神分裂症。家傑大學畢業起開始有幻聽病徵,最初是聽到住所樓下有童黨對他滋擾的聲音,繼而聽到一男一女在說三道四,聲音來得極為真實,令他一度以為家中冷氣被人安裝偷聽器,掌握他的屋內情況。 「聲音」令他失去工作,無奈要領取綜援;其後在一次社區工作中家傑要到公園掃樹葉,一位伯伯跟他說了一句:「我們都是社會最低層的一群」,令家傑覺得十分震撼,覺得身為大學畢業生,竟淪落至此,感到很坎坷。曾經一段時期,他將自己邊緣化,終日躲在家中,每天唯一的說話,就是在茶餐廳跟侍應說的ABCD餐;同時,他又沉迷網上的哲學論壇,希望能做些事情抗衡「聲音」,甚至幻想能夠發展出一門屬於自己的哲學。 被「聲音」困擾三年後,在社工的協助下,家傑終於去求醫,並了解到「聲音」是精神病的病徵。確診反而令他鬆一口氣,因為他認為既然這是病,就能治癒。從此家傑變得積極,在精神病康復機構參加各種小組活動,分享自己的幻聽經歷,亦擔任朋輩支援工作員,幫助同樣受聲音困擾的同路人。2017年9月,他更首次坐飛機離港,到泰國出席精神康復的國際會議,令他有更多經驗和體會。 雖然家傑現在仍然有幻聽,但他已學懂接納這情況,「聲音」的角色,亦已轉化為「媽媽」,經常與他談心事;他寄語幻聽人士,既然不能將聲音消滅,倒不如學懂與「聲音」共存。

  • S35E09 天邊一顆小星星

    • November 15, 2018
    • RTHK

    抬頭望向夜空,你可曾想過銀河系數萬、數億光年以外的星星上,或許會有外星生物也仰望著我們身處的地球,心中也有著同樣的好奇嗎? 余海峯(David)中學時開始對物理學感興趣,2009年在香港大學物理系畢業,同時亦修讀天文學的課程。他認為物理就是萬物之理,是描述世界的一套語言,人類通過物理學了解到物質與能量的交互作用,配合天文學對宇宙間天體的觀察和研究,令身處在地球上渺小的我們,能夠掌握到宇宙萬物的運行法則。 然而,在香港這座金融城市,天文發展得不到重視,科研缺乏資金,也因此留不住人才。既然出路有限,修讀天文的人也就愈來愈少,今年年初,香港大學甚至決定取消天文學、數學及物理學這兩個主修學科,讓人感到似乎學術界不再重視物理學和天文學。 但修讀非主流學科的現實,並沒有令David卻步;他在香港完成學士及碩士課程後,繼而在德國取得博士學位,現時在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別以為能在外國做科研是難得的機會,但說到底,David明白這不是一份長久的工作,他只想把握每個機會,看自己的事業可以朝哪個方向發展。 除科學研究以外,David亦會花時間和精神做科學普及方面的工作,希望能多撒下科學的種子,他會聯同其他天文愛好者出版科學書籍,每星期也會在社交媒體以直播形式談論物理天文,凝聚一班喜歡天文的年輕人。 David的長遠目標是回港從事研究及教學的工作,雖說有一腔熱血,但面對眼前的未知數,他也想到需要後備計劃,只是,不情願為這後備計劃定下實施的日期。大概,David相信,只要堅定地向目標前進,這一次,總可以人定勝天。

  • S35E10 魚仔正傳

    • November 22, 2018
    • RTHK

    上天既給了他聰明高智商,但又再給他不止一種學習障礙。 魚仔,郭逸朗的人生路,是否注定要多拐幾個彎? 今年十七歲的魚仔,在小學的時候,曾經接受過兩次學習評估,結果發現有讀寫障礙、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的情況,不過而同時間亦測試亦出顯示他是智商有達140分的資優生。學業成績一般,但魚仔發現的天賦的智商,卻發揮在另一方面:「小六參加了一次科學發明比賽,還得了獎,自此與科研結了緣」。到升上中學前,他又被確診患有亞氏保加症,是屬於自閉症譜系障礙的一種。 雖然面對種種學習障礙,也無損魚仔對科研學習的追求。上了中學後,他順理成章成為加入設計與科技組的組員,代表學校參加過不少比賽,獲得多個獎項。由於只愛科研,學校的DT (設計與科技)教室,是他唯一上學的目標:「DT 室就是我的主場,回到課室,就覺得好無聊。好比是天堂與地獄!」,魚仔認為自主學習對他來說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模式,所以對於傳統主流教學,一直無法適應;而因為再加上自閉症的關係問題,亦成為他與同學間相處的障礙。及至升上高中,功課壓力漸大,一年前,完成了中四課程,由於學業成績趕不上而需要留級,於是,最後他讀至中四便決定退學。 退學後的這過去一年裏,魚仔沒有放棄科研方面的學習,他的夢想是以師兄陳易希為目標,希望可以參加國際性創科比賽。不過,沒有學校的支持,要參賽談何容易。為了想要繼續走在科研的路上向前行,他開始作出復學懷疑當初退學的決定!能否要克服自己學習上的障礙,一邊讀書一邊做科研?,這是他此刻所面對的難題。到底理想與現實可否並存?在像魚仔這類處於主流教育邊緣的學生個年紀,哪一條路才是最佳選擇?

Season 36

Season 37 - 民間,集氣

  • S37E01 街坊的排檔

    • September 18, 2018
    • RTHK

    賣衣服賣錶賣玩具的排檔,大家應該見得多,但不為賺錢的排檔,卻是絕無僅有,只此一家…… 這個名叫「街坊排檔」的攤檔位於油麻地,每星期只開檔一次。然而,每次開檔時,街坊都會到此一聚,聊天說笑。檔內的物品多由街坊或有心人捐出,並以自由定價的方式出售,讓街坊有機會深入思考物品的「使用價值」。 「街坊排檔」每個月都會舉辦不少定期活動,例如放映會、糖水會、街頭故事分享等,所以它不像商店,反而更像一所歡迎任何人的社區中心。不少街坊最初並不理解排檔成員的用意,後來才漸漸明白他們的心思,更「投訴」每星期一次的相聚時間太少。兩年以來,一種親密互信的社區關係油然而生。這種連結在當下的香港或許匪夷所思,但原來只要有心維繫,結集力氣,不但破裂的關係可以修補,就連消失的社區也可能重現。

  • S37E02 親切的師傅

    • September 25, 2018
    • RTHK

    維修師傅給人的印象總是粗魯的、木訥的,口袋裏永遠裝著「士巴拿」,一身塵土伴著一身汗水……其實維修師傅也有親切和細心的一面。 「土家」故事館就駐紮了一群義工師傅,善用自己的工餘時間,免費為基層街坊服務。無論是獨居婆婆的熱水爐壞了,還是巴基斯坦難民家中的水喉滲漏,師傅都義不容辭地上門解決問題;一邊維修一邊傾談,由家長里短談到社會民生,藉此拉近彼此距離。 除了維修服務之外,這群義工師傅還會挨家挨戶探訪,定期擺設街站,逢年過節更舉行多元化活動,例如萬聖節民間鬼屋、除夕夜倒數墟市,真切地做到「與眾同樂」,加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可惜「土家」遷拆在即,義工師傅和街坊之間的連結未知能否延續。不過,一日有他們,即使地方變,人情味總不會變。

  • S37E03 齊來大義診

    • October 2, 2018
    • RTHK

    香港醫護人手不足,公立醫院的醫生出名工時長,壓力大,行醫不容易,偏偏有班未來醫生,決意在展開繁重工作生涯之前,走進社區,展開義診,矢志以學識回饋大眾,促進全民健康。 李罡毅(Paul)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五年級生,2016年成立「關愛社會醫生聯會」,期望以召集人身分,集合一眾醫生、醫科生,甚至是有心的中學生,合力進入社區,提供醫療服務。經過一年籌備,他與幾個醫科同學於2017年9月展開名為「全港大義診」的活動,嘗試與不同地區團體合作,由當區組織提供場地、物資,及動員街坊參與;醫科生們則貢獻知識,為有需要的平民百姓進行量血壓、度血糖等健康檢查,提供相關醫學意見。 Paul和他的戰友希望推廣「醫生在社區」的概念,市民透過參加義診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如有毛病,就可盡早求醫。

  • S37E04 集力聯盟

    • October 9, 2018
    • RTHK

    五個年輕人Himphen, Nelson, Amy, Catherine 和Camelie 集合他們的力量,成就了Collaction 這個群眾外包的平台。在Collaction你可以找到不少夢想,你甚至可以令夢想成真。 為了令Collaction 得到更多關注,五個年輕人自創了不少項目,包括Timber, Snappy等計劃,希望大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參與更多社區事務。 YC與Antony就利用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協助一班中學生去實現夢想,希望製作出一個可以幫助繁忙乘客的手機應用程式「巴巴在哪兒」。 「撲水」成功透過Collaction 籌得資金以更新網頁及程式,「社區雪櫃」亦能把共享食物的理念經Collaction帶到香港。雖然不是每個項目都能一帆風順,但Collaction 五位成員都會堅持做下去。他們都堅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力量,可以參與更多社會事務,令自己的社區變得更好。

  • S37E05 留住工藝的溫度

    • October 16, 2018
    • RTHK

    香港這個城市節奏之急變化之快人所共知;同一個地方,不久前才來過,下一刻就面目全非。那怕是多少年的老店,也難敵時代變遷。 本身在數碼營銷顧問公司工作的Joyce,眼見經營傳統工藝的小店每每到結業前才因傳媒報道而人頭湧湧,深覺香港人對此等本土文化「愛得太遲」,於是決定成立一間社企,四出尋訪這些工藝的師傅,利用數碼技術在社交平台分享他們的故事和手藝,更協助他們「轉型」舉辦工作坊和開發新產品。短短一年下來,這些工作坊總是一開就滿,輪候人數數以百計;更有不少人主動聯絡成為義工,由訪問拍片、撰寫報道甚至製作工作坊需要的工具也請纓幫忙。 初步的成功讓Joyce明白到雖然要讓這些手藝傳承下去並不容易,但透過人的參與和連結,這些手藝至少可以成為下一代人的記憶,甚至創作的靈感,以另一種形式把這種庶民歷史延續下去。

  • S37E06 業餘「肢」友

    • October 23, 2018
    • RTHK

    近年創客(Maker)文化在香港落地生根,這些酷愛科技又熱衷實踐的創客,往往有不同興趣與所長。當中幾位特別關注手部傷殘人士的創客,運用自己的知識及技能,在業餘時間勞心勞力,打造符合手部傷殘人士需要的3D打印義肢,輔助他們應付生活細節。創客們面對各個用家的不同問題,亦能嘗試代入對方,先了解其需要而進行義肢製作。 3D打印義肢並非醫療產品,但為手部傷殘人士帶來多一個選擇,希望有需要人士都運用得到。他們更與西非的NGO連繫,先在港舉辦砌手活動,讓公眾參與製作,再把成品運到西非贈予有需要人士使用。 計劃創辦人Mike亦積極與學校合作,配合STEM課程,讓學生參與其中,將3D打印義肢概念推廣開去,埋下研究新發明的種子,期望將來有更多符合殘疾人士需要的發明出現,讓「共融社會」不只停留在一個口號,而是更多人可以自己動手製造。

  • S37E07 爭氣波

    • October 30, 2018
    • RTHK

    大都會的繁華背後,近萬名離鄉別井的尋求庇護者,向特區政府提出免遣返或酷刑聲請,卻是等了又等,無法為將來打算。尋求庇護者在港不能工作,時間太多,援助金太少,容易使人走上歪路。 足球學校教練Medard創立了All Black FC,令熱愛足球的一群非洲人找到寄託,也培養出良好的規律和習慣。黑人球員有技術、有體能、有速度,與本土球員作賽時,往往令對手陷於苦戰。不少敢於挑戰自我的本地球隊,都踴躍約戰。 即使獲得不少行內人認同,身份問題仍是會窒礙這支球隊的發展,有本地業餘聯賽拒絕All Black FC參賽。 Medard說,不要緊,也許他們可以自行籌組比賽,歡迎所有社群參與。足球本來就不分界限,All Black隊內也不再只有非洲人,慕名而來的年輕球員紛紛加入球隊,當中包括本地人和少數族裔。 人在異鄉,前途未卜,但只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和永不放棄的鬥志,逆境之下仍可打出爭氣波。

  • S37E08 老早準備好

    • November 6, 2018
    • RTHK

    陳曉蕾從事記者工作25年,遑論旁人,甚至她自己都從未想過會有另一個身份—老闆。 完成一系列有關香港生死教育的著作後,陳曉蕾發覺不單記者的生存空間收窄,香港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同樣前所未有地龐大,遂成立社會創新慈善機構「大銀力量」,以雜誌《大人》作為媒介,不但幫助讀者「儲人、儲錢、儲健康」,讓他們更了解健康生活及生死教育相關議題,更重要的是透過在社區小店、報攤內售賣及舉辦與雜誌內容議題相關的活動,編織一張社區安全網,重新連結群眾和社區,讓大家提早預備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 S37E09 動物義工

    • November 13, 2018
    • RTHK

    香港有很多愛護動物人士,他們都把動物視作家人。可是,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大約有4000隻流浪及被遺棄貓狗被人道毁滅。從數字看來,很多人對尊重生命的意義還是做得不足,甚至不懂何為生命教育。 有見及此,一群動物保護者,沙律貓狗之家、香港拯救貓狗協會及一些愛護貓狗人士,齊齊集合力量,為無數的流浪及被遺棄貓狗提供糧食,醫療甚至絕育服務,更可喜的是,這群動物義工為這些不幸的貓狗尋找新主人,改變命運,為牠們帶來新生活。

  • S37E10 良食有心人

    • November 20, 2018
    • RTHK

    食這字,上面呈人字,下面側是良心、良好的良;所以有人覺得,「食」這事本身就該對人有益、對環境善良;食物生產的人也要具備良心——然而,在講求色香味與性價比的速食之都,再良善的飲食主張都被洶湧澎湃的消費資訊淹沒與消音。 但是還有一群人,深信食物的選擇對自身健康、社會和大自然極為重要。於是他們聚集起來,分享良食心得:生活書院的朋友定期舉辦市集與食農教育活動;有機蘋果片生產者Carol努力研發新產品,要為大家提供多一項良食選擇;也有小學家長與學生們在校園天台實踐有機耕作,堅持每年通過有機驗證測試。雖然各施各法,取向不同,但他們臉上的笑容與捧在手上的食物,卻一樣在閃閃發光。

Season 39

Season 40 - 聲光路上

  • S40E01 再出發

    • March 28, 2019
    • RTHK

    葉家寶經歷過大台的光輝歲月,製作過不少皇牌節目;亦面對過電視台欠薪、不獲續牌及風雨飄搖的艱難時刻。葉家寶從事電視行業40年,其個人榮辱與電視的起跌進程一脈相連。如今他仍然在電視行業打拼,由商業大台過檔至宗教電視台,舊東家亦已由傳統媒介轉變為網上播放平台,唯一不變的只是他作為電視人獨特的情懷,以及製作節目時堅持的初心。

  • S40E02 網播青春

    • April 4, 2019
    • RTHK

    新網絡媒體湧現,年輕人都從花花網絡世界尋找娛樂與資訊。從廣播變成窄播,年輕人的觀影模式,觀眾與媒體的互動,已是另一套媒體語言。 一群傳媒人,當中有做過傳統媒體,然後走進網絡媒體。他們既是幕後製作人,也是網絡紅人,但在新媒體中摸索之際,卻遇上公司裁員。原班人馬在短時間內另起爐灶,重新出發,在爭分奪秒的網上平台繼續發揮創意。 另有初出茅廬的電影系學生,畢業後決定不要走入傳統電視電影行業,幾個同學自己成立網上平台,台前幕後一起製作短片。既要創出自己的風格,又要拿捏網絡觀眾的共鳴點,最重要是能夠快樂地享受一片創作天地。

  • S40E03 數碼之後

    • April 11, 2019
    • RTHK

    九十年來電台節目伴着不少人成長。小小的收音機,播出是大大的世界。 數碼聲音廣播在2011至2017年間於香港曇花一現。香世豪曾經在電台工作,負責為數碼廣播進行測試,戴健文與葉世雄同樣是香港數碼聲音廣播的「元祖」。戴先生早於90年代已為數碼聲音廣播進行測試,葉先生就是數碼台的台長。短短7年的數碼聲音廣播,為他們3人帶來了什麼回憶呢。政府推出數碼聲音廣播的同時,香港電台亦同時推出了社區參與廣播服務,希望大眾社區能參與大氣電波。師傅仔,菲律賓裔的Hei及Pauleen來自不同社羣,都不約而同地參與了這項計劃,親自發聲,為大氣電波帶來更多不同的聲音。雖然數碼聲音廣播已經終止,但是社區的聲音是不會停下來的。

  • S40E04 網絡社群

    • April 18, 2019
    • RTHK

    資深傳媒人及時事評論員劉細良,一直遊走於政界與傳媒界。由於他的涉獵範圍涵蓋紙媒、電子媒體及數碼新媒體,令他深深感受到主流媒體的種種掣肘與衰落,因此便把目光轉投更自主自由、可能性更大的網台世界。這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仔」,自小在九龍城寨留連,他在大學主修歷史,熱愛藝術文化。現時,他正努力透過網絡,建立一個結合知識、文化及歷史的香港中生代社群。

  • S40E05 熾熱

    • April 25, 2019
    • RTHK

    獨立股評人胡孟青自2001年開始在電視和電台參與財經節目,以獨到的見解、辛辣的言辭評論股壇百態,有「股壇小辣椒」的稱號。除了傳統媒體之外,胡孟青也有為雜誌網站拍攝短片,講解市場走勢。她相信,透過新媒體、新科技分析即市走勢,再上載分析到網站,能讓她接觸更多群眾。 早在1985年,郭思治已經不定期在電視、電台上講解證券市場走勢。近年,郭思治已離開了電台的股評節目,進軍網站製作直播財經節目,並接觸到傳統媒體以外的生力軍。郭思治有「股壇大隻佬」的稱號,習慣做健身減壓,有助他更集中精神,面對變化萬千的傳播大時代。

  • S40E06 聽潮聲

    • May 2, 2019
    • RTHK

    洪朝豐從事廣播事業三十年,憑著《日月星辰》這個深宵電台節目奠定地位,由1994年開始連續多年入選香港十大最受歡迎DJ。他在事業高峰期,抑鬱狂躁症卻頻頻病發,大為影響電台主持的工作;近年更患上舌癌,需要切掉部分舌頭保命,引以為傲的「靚聲」不再。洪朝豐的人生跌宕起伏,其所開創的電台節目則雋永深刻,成為經典。透過大氣電波,他撮合良緣,更把情與性這類難以啟齒的話題也說得清清楚楚,發人深省。作為過來人,他希望電台繼續發揮獨特的優勢,為聽眾帶來正能量。

  • S40E07 英姿回眸

    • September 5, 2019
    • RTHK

    能夠在廣播行業擔當演出工作是很多人的夢想和目標,但要得到這些演出機會,便需要面對激烈競爭和種種挑戰。不論是電台的播音員還是電視台的藝員,都需要具備獨特的條件,才能在這些演出崗位上佔一席位。這些條件究竟是什麽? 廣播界前輩陳麗雲和林建明透過一個旅程,細説數十年的演出經歷,從入行經過談到戰勝逆境。兩段不一樣的人生,點滴的分享,交織出兩位廣播英雌的回眸紀錄。

  • S40E08 尋志雲大師

    • May 16, 2019
    • RTHK

    本是政務主任的陳志雲,八十年代在香港政府工作期間,以藝名韋家晴兼職香港電台開咪做DJ。後來因緣際會跳進傳媒行業,自此遊走於各大傳媒,無論在電台還是電視台,在幕後都曾身居要職,在幕前亦兼任主持旁白。他從不同位置與角度看傳媒發展,可能看得比別人要多。 快將踏入六十歲的「志雲大師」,退任管理層的角色,選擇在幕前參與更多,無論在廣播平台或是網絡媒體,均希望尋找更多可能性,繼續貢獻他對傳媒事業的熱情。

  • S40E09 邊緣的聲音

    • May 23, 2019
    • RTHK

    廣播內容「廣」中有「窄」,小眾節目同樣具備社會意義。以奇案系列著稱的網台節目主持人「花家姐」,從事電視及電台幕後工作多年,她以詳盡資料、理性分析案情,輔以心理精神科專業人士講解,希望令觀眾了解罪案的各式心理成因,避免誤入歧途。 電台DJ葉韻怡深信大氣電波是公平的,自2000年開始,首創專為在囚人士及其家人,讀出來信及點播音樂的節目,為這群失去自由及被社會遺忘的觀眾帶來心靈慰藉,一點一滴修補與家人的關係。

  • S40E10 廣播昔與今

    • May 30, 2019
    • RTHK

    廣播在香港已有九十年歷史了,現今廣播新媒體湧現,百花齊放,競爭激烈。 七十年代廣播媒體亦有過光輝一頁,位於九龍塘的廣播道,可以說是孕育廣播界人才之地,張文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這位資深傳媒人,聯同一眾廣播界藝人及名人,其中包括歌星陳慧嫻、廣播處長梁家榮、資深傳媒人鄭善強、周國豐和李志剛,由廣播道回望來時路,細說箇中變化,並展望未來新方向。

Season 41

Season 42

Season 43 - 香港故事 - 尋優探品

  • S43E01 港式的優雅

    • February 20, 2020
    • RTHK

    香港與優雅,乍看似乎難以扯上關係。 建築師馮景行(Martin)卻不是這麼想:去年他在社交媒體成立了一個名為「港式優雅」的專頁,從歷史資料出發,以有趣又鮮為人知的角度,把香港美好的人、事、物混搭、串連成令人回味的故事:由第一代地鐵站的牆壁與月台說到羅馬教堂與威尼斯大宅、將油麻地小輪餐蛋面的回憶延伸至現代水墨大家呂壽琨的港式山水畫... Martin稱自己的文章為文字練習,希望從中發掘更多角度欣賞他所鍾愛的城市。這些角度,都可被列入他的「港式優雅」名單之中。 文字以外,Martin也嘗試在生活中給自己騰出片刻的小優雅:在人流較少的時份才前往茶餐廳享受一杯港式奶茶、在下班高峰期過後才挑燈火不太通明的街道慢步回家。對他而言,這是最自在、最能感受到周邊美好細節的狀態;而這個獨處的時光,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只要選對了時間地點,每個人都可以有屬於自己的、「港式優雅」的生活方式。而且他更深信,港式優雅不應只是懷過去的舊,而要創未來的新。於是他找來朋友,進行了第一個fusion實驗--在最傳統的茶餐廳,辦了一場色香味聽觸覺俱全的「港式茶事」…

  • S43E02 有品無味

    • February 27, 2020
    • RTHK

    人人都有如廁的需要,在街上使用公廁的經驗,我們未必經常宣之於口,但在心底裡卻有一種對「品」的追求。 不同人對廁所的「品」,有不同的關注:兩個九五後的年輕人,天生腸胃差,特別留意公廁的清潔程度,還建立了一個網上專頁,比較廁所的衞生情況,提醒用家上廁所要有品有公德心,才是保持公廁衞生的關鍵;社會學者莊玉惜,尋找香港公廁的由來,發現百多年前公廁多數由商家設立,街道的衞生品質,原來源自經濟誘因;現今公廁的建築設計師,則花盡心思希望改進公廁的質素,一個小小的廁所,可能也是提升城市品味的重要因素。舒暢的如廁經驗,品質、品德、品味,缺一不可。

  • S43E03 品水思源

    • March 5, 2020
    • RTHK

    每日都需要飲水的你,對「飲水」有沒有要求呢?平日開水喉就可以飲水,但原來香港很多人都有講究! 一班行山客每天風雨不改行上山「飲山水」,除了因為味道清甜,還因為可以跟一班老友聚頭;品水師IVAN從小便注意水的味道,更辭去工作,專程到德國學習如何專業而有態度地「品水」;Conan為了飲得健康,自己學習研究濾水器,希望讓家人喝到最清純的水;娥姐堅持每星期親自搬運食材到山中準備,因為沒有自來水供應更要用山水煮食。雖然很不方便,但食客都欣賞娥姐的風味!

  • S43E04 心之所在

    • March 12, 2020
    • RTHK

    靜觀冥想近年成為世界潮流,不少研究發現它有助調節情緒及減壓。小學校長方子蘅為了讓小朋友從少接觸靜觀冥想,找來設計師將學校改造成「心之校園」,更將校園內的雜物房,轉化為一個洗滌心靈的場所——「心房」。透過「心房」內多姿多彩的活動,小朋友便可多接觸,多了解自己的心靈。 心理學系畢業生Peter為了令更多人生活得更快樂,在社交網站成立了一個專頁,與人分享靜觀冥想、心理科普等知識;更舉辦各種工作坊,讓參與者明白,無論是做飯、登山、甚至坐地鐵,都可以是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的好時機。Peter相信只要把專注力放於當下,就能發現生活中的寶藏。 你又有多久沒有聆聽自己的心靈?你的心靈品質如何?來一場與心靈對話的旅程吧!

  • S43E05 自己郊野自己愛

    • March 19, 2020
    • RTHK

    香港有四成土地屬於郊野公園,當中綠樹成蔭,也有大小山徑,我們從中享受大自然的樂趣,原來背後有不少人在默默耕耘。 前漁護署助理署長王福義細訴當年規劃郊野公園的工作,如何將荒地變密林。郊野公園為香港守住一片最好的土地,保存了生物多樣性。 一群熱愛大自然的人士,用自己的方式守護郊野,讓大家反思我們身處大自然中應有的品德。Teddy自2002年開始行山,自設網站分享旅遊資訊,近年更寫了一篇「行山禮儀」,希望宣揚優質行山文化。Terry眼見郊野垃圾增多,組織了一個義工團體定期清潔山徑。經營茶水亭的蓮姐,以環保再斟方式減少郊野的塑膠垃圾。 作為大自然的客人,如能做到無痕山野,每次到訪都不留下任何足跡,就是對大自然最基本的尊重。

  • S43E06 品裳之美

    • March 26, 2020
    • RTHK

    「衣食住行」衣為先,衣著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能夠穿出品味?七十多歲的裁縫小蘭堅持對布質、車工、設計的追求,堅持適合自己、簡單舒服的衣著風格。時裝店店主Sam、時裝設計師Toby和Kay則奉行綠色時尚的原則,將一件件舊衣升級再造,賦予衣服新的價值,同時保留了美好的回憶。 衣服是一個人給予外界最表面的印象;衣服是一個人與過往情感最貼身的連繫。為了令老人家們可以穿得溫暖,穿得體面,一群社企的義工經常到長者日間服務中心幫助公公婆婆改衫、造衫,希望讓他們重拾自信。而幾位修讀時裝設計的學生亦身體力行,為行動不便的長者度身設計一系列功能性服飾,由內至外貼心照顧他們的不同需要。 衣著品味可以隨著時間累積,但要穿出真正的美,就要學懂珍惜和愛。

  • S43E07 食得好有品

    • April 2, 2020
    • RTHK

    吃進肚子的東西,最需要講究品質,還要著重是否吃得有品。 一間環境優美的純素食餐廳,致力推動低碳飲食文化。主廚把食材的主權交給大自然,收到的本地時令蔬果,他都物盡其用做出美味菜式,不只要食客吃得健康,也關心土地和環境的健康。 另有一位年輕小伙子,考上大學卻放棄學業,矢志追尋做廚師的夢想,為學校老師製作新鮮精緻的午餐飯盒。由買菜到送飯,注重每一個細節,是為了對食物質素的堅持。他最近更在一間中學開小食部,為學生提供午飯,希望以自己的廚藝,一洗頹飯風氣。 要吃得有品,除了識食,也要惜食。幾個大學生開辦了社企超級市場,專門售賣臨近或已過「最佳食用日期」的零食雜貨。相對過億件這類食品被棄置堆填區,這間小小社企能拯救的,只是冰山一角。力量似乎微小,也要盡力引起關注,提醒人不要浪費地球資源。

  • S43E08 男人的浪漫

    • April 9, 2020
    • RTHK

    出版公仔書--三十多頁全彩色的薄裝漫畫周刊,全頼一眾從業員每人的一對手、一枝筆,日日廢寢忘食的趕製出來,為大家提供廉價娛樂。 漫畫家邱福龍,1978年入行,四十年來歷盡行業的高低起伏,為著對漫畫的熱愛入行,亦為著對漫畫的熱愛繼續精進自己。提升自己,只為不希望讓讀者失望。透過觀察邱福龍製作漫畫的過程,我們嘗試找尋出品優質漫畫的法門。 本集更走訪了幾個與港漫拉上關係的人。范永聰博士研究港漫多年,他告訴我們港漫有足夠份量代表香港,藝術性之高遠超想像,而本集主角邱福龍,就是他最崇拜的本地漫畫家。漫畫封面美術員亞傑多,多年來為不同主筆處理漫畫封面,他工餘開設畫班,把港漫獨有的用色和構圖流傳開去。港漫精品店的林正德告訴我們,漫畫周邊產品最能幫到漫畫本身的不是金錢,是推廣,是為讓更多人接觸漫畫,然後更愛上漫畫。現今的漫畫大多改為平張印刷,印刷商張智彥認為這樣有助漫畫公司控制成本,亦更能做到接近漫畫家對顏色的要求。

  • S43E09 賞樂・樂

    • April 16, 2020
    • RTHK

    音樂是很多人的興趣,但每個樂迷對音樂也各有追求;唱片「發燒友」James「發燒」到開了一個小型博物館推廣他所愛的音樂,但原來他對音色有更「發燒」的追求!經過多年研究,他發現磁帶的音色原來比黑膠更能接近原音,更將他的研究成果與大學分享;著名歌手譚詠麟則熱衷推動廣東音樂創作,近日更細選了一批年青音樂人合作,希望為廣東歌市場帶來更多新血。 音色與廣東歌兩種對音樂的追求各有千秋,你又有沒有自己品嘗音樂的獨門心得?

  • S43E10 玩具說明書

    • April 23, 2020
    • RTHK

    現代玩具種類繁多,玩法千變萬化。你有想過突破玩具說明書中的「有規有矩」嗎?其實,我們可以自訂規則和玩法、甚至自己製造玩具、當玩具的真正主人。 全職媽媽Natalie按孩子的需要和興趣自製玩具,自己也樂在其中;另一位媽媽Benny則鼓勵孩子多發揮想像力,把想法和感情都投放在創作裏。如此一來,孩子在玩樂中成長的同時,也能發揮創意,自製的玩具實在比買回來的玩具更有趣可玩。 玩具就像孩子的玩伴、朋友,孩子當然需要玩具。現今的孩子很容易得到玩具,甚至擁有太多。「再生玩具店」創辦人Paul提倡回收舊玩具,將舊玩具組裝成新玩具,給它們一個新生命之餘,也教孩子學懂珍惜。最好玩的玩具並沒有說明書,而幼童玩具設計師Ryan則收藏七、八十年代生產的舊玩具,他會分享玩具背後的故事,以及如何欣賞玩具。 任何人都需要玩具,但我們不一定要擁有一件最精美、最新的玩具才能玩得開心。說一件玩具「好玩」只是空洞的說明,只有它帶來的深刻回憶和愉快的玩樂過程,才是它發揮功能的憑證。

Season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