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憑著電影《精武門》中的一句經典對白,「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成為華人社會的經典人物。這位一代巨星更將香港功夫電影帶到國際電影舞台,開創了華人進軍荷李活的先河,令中國武術弘揚海外。 縱然李小龍離開了四十年,但「李小龍精神」仍然活在我們之間,陪著不少香港人,甚至是外國人成長,在生活和思想上都有著各種深遠的影響。 李小龍本名李振藩,出生於美國三藩市,在香港長大。他生於演藝世家,父親李海泉是粵劇四大名丑之一,三個月大的李小龍已經在粵語片《金門女》中亮相,十歲時他首次在《細路祥》中擔任主角,大獲好評,被捧為天才童星。 在拳術方面,李小龍七歲時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太極拳以鍛煉身體,到十三歲的時候,他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 李小龍赴美前的最後一部電影《人海孤鴻》,把自我性格融入角色,小混混的形象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成為他的代表作。 在1959年,李小龍到美國留學,他在西雅圖愛迪生技術學校一邊上學,一邊教授詠春拳,其後他入讀華盛頓大學修讀哲學和心理學,擴闊了思想和視野。同時,他亦積極鑽研武術,在1962年,在大學停車場的角落,開設第一間「振藩國術館」,一邊授徒一邊練習,和不同國藉的武術愛好者交流。到1964年,他在奧蘭克開設第二間振藩國術館時,他開始深入研究傳統武術的套路形式,亦對傳統的武術形式提出質疑。 在1967年時,他在三藩市開設第三間振藩國術館,同時融合中西哲學和武術體系,創立了一個新的武術體系- 截道拳。他認為武術應該是一種自由行為,隨時作出動作反應,不應被固定的動作套路和規則限制,截拳道講求實用性,是一種直接,簡明和快速的博擊術。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