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黃金有富貴吉祥之意,因此在中式婚禮中,長輩們都愛送上龍鳯金鈪、金豬頸鍊等金器,寓意一對新人龍鳳呈祥、情比金堅、開枝散葉。手工精緻的繡花鞋,也是常見嫁妝。在數十年前,這些金飾和繡花鞋,都是由師傅以人手精心打造,代表著一點心意、一份祝福、一種傳統。可惜在講求生產效率的今天,大部份工序都由機器代勞,這些傳統手藝在香港幾近失傳。今集陳智燊、許亦妮來到油麻地及佐敦舊區,訪尋金行和繡花鞋店等老舖,透過這些傳統手藝,與大家緬懷香港的昔日情懷。
上海街是九龍區最早發展的商業街,在70、80年代之前,比現今的彌敦道更興旺。最高峰期近60間金行,現在只餘下4間。張泉海的金行開業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屹立現址近半個世紀,見證著上海街由人流絡繹不絕的商業旺地,演變成今日的廚具用品集中地。在70、80年代,香港的治安不太好,銀行和珠寶金行成為搶劫的對象,張泉海的金行也曾多次遇劫,職員提起仍猶有餘悸。店內保存著當年曾流行一時的壽星公、側身頸鍊、批皮橙戒指等傳統金器,而結婚時必備的龍鳯鈪和金豬頸鍊,更是流行至今。這些金器是如何打造?打金師傅張師傅會為大家詳細解構。
今日的彌敦道,已被大集團連鎖店盤踞,具香港特色的老店幾近絕跡,曾坐落彌敦道逾半世紀的繡花鞋店,亦於去年被迫遷往現址。繡花鞋店第一代負責人鍾球細說當年,原來繡花鞋最初未被港人接受,鍾伯曾歷過一段艱苦歲月,究竟生意到何時才出現轉機?幾十年來,繡花鞋的款式不斷演變,店鋪仍然保留了當年的繡花鞋式樣,圖案多數以花卉、龍鳳、鴛鴦等為主,手工細膩。除此以外,店舖還保留了不少舊物件,包括珠